清代的银碗是纯银的吗?

丁锦朔丁锦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的银碗,只有碗壁的外层和碗盖。用手指弹敲,会发出清脆叮咚的金属之声,其声音比纯银或纯金制品发出的声音要闷一些,这是因为在制碗时,银匠不是用纯银整体浇铸而成,而是用一块熟银片做底托,上边用“鎏银”或“包金(银)”的成色稍低的银片包裹打制(如同当今的“挂锡”一样)。由于银片的厚度不一样,而且银片内还有铜或铜合金,所以用手指弹敲时,声音会稍显闷浊。从做工上看,由于受到内部底托的制约,器物表面的图案及錾花、镂空等装饰工艺也显得比较简陋,不如纯银制品细腻规整。

在银碗的内底和内部边沿,有一层淡淡的黄绿色的痕迹。这是由于银制器皿不宜受潮,一般都放在比较干燥而温暖的地方,银与大气、温度和潮气长期作用,会在器物表面生成一层银的氧化膜。有的银器在使用中,由于与一些酸碱性物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银的氧化膜颜色会显得比较深。银的氧化膜一般很薄,颜色多为浅浅的黄绿色、灰褐色或淡黑色,与银制器皿表面上的人为作旧形成的包浆有明显的区别。

银制的器皿多为宫廷或官僚达贵所用,他们用的器皿大都很珍贵、很精致,极少有粗制滥造之物。同时由于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一般也不会用“鎏银”或“包金(银)”的器皿。只有那些被作为赏赐和进贡用的器皿,在制作上才稍显粗糙。

银在使用中会受到大气、温度和潮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器皿的表面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同时银的硬度较低,其制成品在使用中受到冲撞和摩擦,必然在表面留下划痕和凹陷。因此年代久远的银制器皿,表面都包浆浑厚,绿锈斑斑,用手摩挲时,有一种涩涩的感觉。新仿的银器,为了追求旧气,通常用牙膏、弱酸碱、土埋或用黑色颜料染色等化学和物理方法做旧,在表面上涂上一层包浆和绿锈。但新做的包浆粘附不牢,用细铜丝刷很容易刷掉,而银的天然包浆粘附牢固,很难刷掉。新仿的绿锈点和凹陷,看上去都很生硬,用手摸时也感觉比较刺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