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香炉上有六字真言吗?
藏传佛教影响下的皇家器物
皇太极曾被封为“朵颜猛克”,在藏语中本义为“法王”的意思,他继位后,继续沿用以佛教巩固少数民族团结的方法,并且尊崇达赖喇嘛为帝师。
其子顺治帝入主中原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汉传佛教对新兴的满族统治者有一定的排斥性,并不真心臣服,因此清朝统治者转而大力依靠藏传佛教来巩固统治。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平定了蒙古地区和青海、西藏地区的叛乱,将藏传佛教进一步纳入到清廷礼治的范围之内,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皆由皇帝册封。经过几代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和实践,至乾隆时期,藏传佛教已经成为大清帝国国教。
因此,我们看到,清代宫廷的陈设、帝后服装饰品等皆充满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征,其中,清宫中的佛堂几乎成为“密宗五供”的小型陈列室,大到几案上的陈设,小到帝后的冠服、佩饰,都有密宗五供的身影。
在清代宫廷中,将藏传佛教的五供称之为“朵儿”,五供的名称分别为:“塔塔尔”即香炉、“噶噶斯”即烛台、“博博和”高足盘、“博博和儿塔拉喀齐”即花瓶、“敦巴喀齐”即香盒。以藏式的五供取代汉族地区的三供,成为清代宫廷的陈设习俗。清宫中存放五供的佛堂,称为“朵尔殿”,而大内佛堂所存各式五供称之为“堂朵尔”。
从康熙到嘉庆时期的清代宫廷档案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记载:“圆明园来帖: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总管传:着年希元将圆明园法慧寺东院正殿东边供案上香炉砸了另做镀金填珐琅香炉一件…”、“今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传旨:做香炉七件,其二件做珐琅炉,五件做铜鎏金炉内安珐琅,其做铜鎏金炉者安珐琅。钦此”。从上述的《活计档清档》中我们看到,清宫中的五供的制作命令大多是“太监传旨”,说明其制作与一般的宫廷器物相比较,更具机密性。在制作方面,档案中屡屡见到“照样”、“照原样”等字样,反映出对五供制作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要求。
同时,清代宫廷所使用五供的样式也日趋繁多,五供的器形以铜、玻璃、珐琅或珍珠、宝石等为胎,鎏金、累丝、点翠,镶嵌宝石,制作非常华贵。由于清代宫廷崇信藏传佛教,因此,许多器物上出现类似藏人“嘛哈嘎喇”挂坠的装饰图案和各色经文,如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就的“天下太平”铭文以及藏文的“六字真言”铭文。在五供上出现藏文的“六字真言”铭文,不仅是在雍正朝出现的清宫档案中有记载,“照六字香炉样式打样”,清宫中现藏有乾隆时期的六字真言铜鎏金经炉一件。炉身上镌刻“六字真言”一周,为典型的宫廷造办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