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唐代的瓷器?
瓷器的烧制工艺,历经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发展,到隋朝已相当成熟。五代北宋时,越窑的“秘色瓷”就是在这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烧瓷的技术可从五代北宋时吴越沿海地区的繁荣外贸中得到证实。
唐朝疆域的广大和经济的繁荣,为手工业包括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与域外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也为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高潮,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制瓷以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烧制成就最高,所谓“南青北白”是对这一时代制瓷成就的极为精辟的概述。
白瓷在北方邢窑有重大突破,它与南方青瓷一时形成“南青北白”的瓷业双雄抗衡的局面。青瓷以越窑最负盛名,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有很高成就,釉色莹润光洁,造型庄重典雅、古朴丰满,制作工艺精巧,纹饰清晰秀丽,形成南北迥异的两支风格。
南方的青瓷清新典雅,北方的白瓷质类绢细润,是艺术风格上的“南秀北雄”之所在。从总体上来看,唐代越窑釉质晶莹,色调淡雅高洁,邢窑色泽光亮洁净,造型丰满圆润,装饰简洁明快,无论在审美风格、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唐瓷的突出代表。
唐至宋初,浙江地区盛产青瓷,窑场林立,统称为越窑。唐代前期青瓷,釉色普遍偏黑,胎体厚重,造型比较呆板,而唐代晚期,则胎质精细坚致,釉质滋润,釉色纯正,造型美观,艺术上达到极盛。其中著名的“秘色窑”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珍品。
所谓“秘色”实际上是釉色。宋代人对“秘色”解释不一。查唐代文献,如李肇《国史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温大雅《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的“秘色”,均指釉色而言。秘色窑瓷器,造型轻巧,胎体薄而坚致,釉质腴润,施釉均匀如玉,素净典雅,不加纹饰。其釉色有晶莹的水青色和蟹壳青色两种,以水青色为贵,其色调淡雅高洁,给人以清新之感。器物的口沿有整齐的“筋”,显得非常规整精美。因此在唐代十分名贵,当时曾专为宫廷烧制用于陈设和祭祀的器具,不许地方臣民染指使用,因此当时有“宫中禁用”和“秘色”之称,民间不得使用。但也有少量流入上层社会作为陈设和生活用品。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11件由唐懿宗供奉和使用的秘色瓷器的珍贵资料,揭开了秘色瓷器深藏宫禁尘封千年的谜,使“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在人间重放异彩。
唐代邢窑白瓷也是极负盛名的瓷器品种。邢窑白瓷胎体较薄、较硬,釉质洁白光润似雪类银,如凝脂,洁白无瑕,使唐人十分赞赏。唐人皮日休《茶瓯》诗称邢窑“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罂粟泽丰体”。另一诗人陆龟蒙也赞邢瓷白天下无双“邢客与华宁,低昂客并呈”。其造型有壶、碗、盘、钵、瓶、盖罐等,壶有龙柄或凤头流,瓶有长颈喇叭口或短颈短流等。其艺术风格和唐代越窑青瓷不同,邢窑白瓷造型规整、清秀小巧,装饰有边棱或浅细划花纹,装饰纹饰有莲瓣纹、花瓣纹、团花纹、牡丹纹、水波纹、云雀纹等,器口有素口,也有花口、葵口、饼口、玉璧口等。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宋代以后瓷器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此外,河南巩县窑生产的一种一种釉彩器,这种在器物上以绿、黄或蓝绿两色釉画以纹饰的器物,是我国釉上彩工艺的发轫之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