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烧制温度达到多少?
从瓷器本身的烧制特点来看,一般在1200度,1200度以上能够烧出青釉瓷器,烧制白瓷的温度比青瓷的温度高。烧瓷的温度从原始瓷器的1150度,渐渐提高到1250~1280度,最后到了1300度。1200度是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只有温度超过这个界限,瓷器胎体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能够被还原成氧化亚铁,瓷器的施釉才不会因为无法被烧透呈现红褐色,也就不会出现釉在还原后颜色变绿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就出现了能过烧制出釉色通透青绿色瓷器的原因。
瓷器的烧制温度从原始瓷器诞生后就一直在不断提升,到了三国两晋时期,烧制出现了质的飞跃。南北朝时期,烧制达到了1230度,南北朝时期烧制青瓷的窑口主要在越窑,因此越窑青瓷的品质也要好上一些。从南北朝开始到隋唐,中国瓷器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青瓷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260度,南北各地都出现了烧制青瓷的窑口,比如北方的北齐范粹墓出现的青瓷莲花尊就是代表。到了晚唐五代时,青瓷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280度以上,晚唐五代时的青瓷在北宋时期被人们称为「秘色瓷」,其中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碗圣」和「舟圣」。
白瓷的烧制温度也一直再提升,北朝时期也就是在1200度左右,白瓷中还参杂着一些青色。到了隋朝,烧制温度达到1240度,胎釉出现了进一步的完善,青色基本消失。唐代,白瓷的烧制温度达到1280度,胎釉更纯,成为茶神陆羽评定的「天下第一茶器」。北宋年间,白瓷的烧制温度达到1300度,瓷化质量堪比当代,中国瓷器也迎来了辉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