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年发行多少铜钱?
清朝统一后,承明朝故例,铜钱仍为正式通货,银两、铜钱价值均固定为十枚铜钱兑银一钱,即铜钱1000文等于银一两。实际上,银、钱之间的比价变动极大,各省自立铸造铜钱者,亦随之时有变更。清代货币制度基本上仍是银本位,银两为主币,铜钱为辅币。
清前期,铜钱基本上是自铸自流,互不通用,铸值也低于其金属含量价。各省所铸制钱,钱文、重量、成色等规格也不统一。从清代顺治元年至光绪三十二年,历时267年中,全国共铸造当文制钱2648.4亿万枚,平均每年铸钱近10亿枚。乾隆六年铸造的铜钱最多,达到60.79亿枚。咸丰二年因铸当十大钱,铸钱数增至100亿枚。光绪二十七年(1901)停止铸钱。
清初铸钱所用的制钱铜,除山西、安徽、湖北、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采铜较富的省可就近采办之外,大部分在云南(滇铜)和山西(晋铜)等省采办。雍正、乾隆年间,平均每年解京的“京铜”约600万斤,各省耗铜也很大,铜源渐绌,故铸钱数日趋减少。到嘉庆十四年后,停止解京铸钱铜,铜钱渐感缺乏。从此制钱开始外流。嘉庆二十五年的钱价,由乾隆时的1000文抵银一两,涨至1800文。此后又值军务繁兴,国用不足,各省以铜充饷,铜源益困,钱贵仍不停止。道光十二年,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福建等省所铸制钱,1600文,始折银一两。
嘉庆二十三年户部议复,京铜不再运销各省,各省亦不纳京铜。到道光元年和13年,先后令各省将应解京铜通行改解银两,此后,各省铸钱的原料全部改用晋铜。
由于制钱原料紧缺,私铸滥铸成风,制钱质量日坏,钱价日昂。鸦片战争以后,银价日贵,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铸钱原料严重短缺而无法开铸,为了应付流通市场的需要,遂于咸丰三年始,大量铸行当十、当五、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大钱,造成货币价值不稳定,破坏了货币流通秩序。咸丰三年,户部奏定新钱比价时,京师钱价1500文兑银一两,到翌年铸行大钱后,钱价骤至2000文至2200文兑银一两。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铸行合旧钱1000文的铜元,以求统一铜币。从此制钱衰落,大钱则很快贬值,流通受阻,无疾而终。
“制钱”与“大钱”的流通区域和期满不同。“制钱”行用全国,从17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流通近三百年。“大钱”限于本省或邻近省区,行用起自19世纪50年代初,止于19世纪60年代末,流通仅一、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