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用杉木做匾额?
用杉木做匾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杉木易于雕刻,因为杉木木质纤维非常直,这样就有利于下刀,而且木纹细腻又韧性强,容易做深度雕刻和镂空雕刻。杉木还有一个优点,不怕水浸,即使长期置于水边或受潮,也不容易开裂、腐蚀,可以长久保存,这是其它木材很难具备的。再者,在南方用杉木做匾额有地利优势,南方山地较多,山多地少,不适合种植庄稼,但很适合杉木生长。所以,即使其它木材可以做匾额,用杉木做匾额也是降低成本的好办法。
那么,为什么清代用杉木做匾额在清末开始逐渐消失呢?有这么几个原因。随着匾额使用的增多,用于做匾额的杉木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杉木林的资源逐渐减少。在清末,开始对“林”与“木”加以区别和管理,对于“林”要保护起来,做匾额所用的“木”开始受到限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科技的发达,用来装饰匾额的金粉出现了变化,由天然金粉改成了涂金,而涂金的匾额必须放在干燥的地方,否则金字受潮就容易脱落。
因为杉木是软木,吸湿性强,做匾额即使置于干燥的地方,也有湿气进入木板后又慢慢释放,导致金字受潮脱落,所以用杉木做涂金的匾额是不合适的。而泡桐是硬木,木性干燥又疏松柔软,吸湿后也不易释放湿气,用它做涂金的匾额,金字就不容易受潮脱落,所以,泡桐逐渐取代杉木成为做匾额的首选木料。现在做匾额所使用的也是桐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