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别青花瓷器?
青花瓷以钴作呈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明代成化时的天蓝色,清初的黑青色,清末的亮青等都是青花色种。青花按其制作方法可分为若干品种,主要有釉下青花、釉里红、素三彩、斗彩、五彩、粉彩等。青花瓷画是以坯为纸,以钴为墨,以笔为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中烧成,形成独具特色,它具有装饰效果强,白釉幽静、青色清翠,纹饰透澈明亮、流畅飘逸、潇洒自如的特点,装饰技法有有写、点、涂、洗、染等。它的纹饰简练,构图严谨,笔法有粗细之分,一般粗笔老练豪放,细笔工整精细。纹饰内容多样,有动物、植物、山水人物、图案、诗、书、印等。青料使用不当,易被铅釉浸蚀走散,出现青晕及斑点。
青花瓷器鉴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造型。不同年代的瓷器各有各的造型风格,总的说来,明和清前期的造型浑厚、庄重,清中期以后则趋于轻巧华丽。
(2)釉面。青花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面特征。明早期青花瓷一般釉较白,厚而莹润,多见桔皮釉,釉下有棕眼和冰裂纹。明嘉靖至万历初期釉面有粗细之分,粗者釉浅,有棕眼和缩釉;细者釉面光润,色调青蓝,有晕散现象。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青花瓷釉面由粗变细,釉色白中微闪青。清中期以后,青花瓷釉面显得比较平整光洁,色调比较均匀,图案渐趋繁缛,蓝中泛紫,图案化倾向突出。
(3)青料。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多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青花呈蓝黑色,大多有晕散。成化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成色浅淡。嘉靖至万历初期青花青翠光丽,个别呈色灰黑,是使用回青料造成的。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用浙江料和云南料混合,色调浓淡不一。清雍正以后使用国产色料,呈色非常稳定,蓝中泛紫,色料凝聚处有锡光闪现,并有小褐斑(一般称为铁斑)。
(4)款识。款识作为判断瓷器烧造年代的主要依据,青花瓷也不例外。从明永乐开始至清末民初,瓷器款识多种多样,既有釉上款,也有釉下款;既有刻款、划款也有印款、识款。
款识作为断代的依据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注意有些仿款和寄托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