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王是什么瓷器?
薄胎瓷被世人称为“蛋壳瓷”,是景德镇瓷器珍品,早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景德镇的制瓷工匠,就能制作出薄如蝉翼,几近透明的脱胎瓷器,万历年间宫廷的《赏荷》图就有描绘:宫女把脱胎瓷瓶擎在手中,透过瓶体清晰可见里面的荷花图案。因其薄如蝉翼,几近透明,所以被称为“薄胎瓷”,又被称为“脱胎瓷”,亦称“蛋壳瓷”。
清代乾隆年间,瓷艺匠师制作出“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馨”的宫样“瓷王”薄胎瓷,烧制的器形以杯和盘为主。
薄胎瓷是在“脱胎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胎”其实是薄胎的一种艺术效果,而不是真正脱去了胎。所谓“脱胎”是在烧制过程中,里层和外层先后分粘二层釉,烧成后里面和外面一样光亮,而且粘合得非常牢固,从外往里看,仿佛脱去了胎,只剩下一层釉在独立支撑。烧制薄胎的关键在“磨”。从胎到坯,到素胎,到施釉,一件薄胎瓷要经过工匠十余次的打磨。其工艺之繁复,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薄胎瓷的“薄”是用精细白瓷泥做成,其泥质细腻,在轮车上拉坯成型;然后再经过素烧、上釉,再入窑烧成。轮制时先把瓷泥揉软,然后放在泥车上,先制成厚墩圆形的瓷坯,再由艺人在车盘边沿反反复复地进行旋削磨薄,再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景德镇只有制作薄胎杯和盘的工艺技术,不能制作其它薄胎造型,其原因为薄胎瓷制作过程中上釉时靠手工艺人在轮车上进行手工作业上釉(业内叫:“搽釉”),在上釉时因胎体特别薄而易变形无法制作出其它造型的薄胎瓷。我厂在八十年代在继承薄胎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研发出国内前所未有的各种异型薄胎瓷,解决了薄胎瓷能制作异型薄胎瓷的难题,薄胎瓷才实现了能以各种高难度造型呈现于世。把薄胎瓷制作技艺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