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行草书法?
“我师我心,心师古人”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理论精髓;他是一位有成就、有建树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后人尊称何体——何绍基碑。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惜纸阁主人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中国近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何绍基自幼聪慧,七岁熟背《三字经》和《千字文》,十二岁作书,十三岁随父回籍。 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后,任编修官国史议叙补翰林院侍讲,转侍读,累迁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职。曾主讲山东、岳麓诸书院十余年,学宗汉魏,兼师晋唐,遍临碑帖数千种,专攻北朝碑刻,自成面目。与曾国藩、曾纪泽父子交往甚密,以古文义理说教其子,常以书法教授之。故其传世作品多为楷书或隶书,其中尤以楷书为多。 他所写的字大小不一,结构也不十分讲究,但他写得十分认真,一点一画认真地写在纸上。何绍基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及颜真卿,并善草书,晚年用笔变欧阳询、颜真卿之险劲为浑厚,形成了自己浑厚、雄强的风格。 何绍基的字,结体紧凑,用笔沉实有力,点画之间,起落分明。如写横笔时,提笔向上,然后按下去成横,再提起来折向右下方。这样一笔下来,显得特别扎实厚重;写竖笔时,起笔稍顿,然后按下去,向下行笔时略向右下倾斜,到适当位置提笔向左上收笔出尖,既厚实又灵秀。他善于把篆、隶、狂草的笔法融汇到楷书中去,使他的楷书也具有一种奔放的气势。何绍基在中年以后,由于身体的原因,写字越来越快,但速度加快并没有改变笔画的质量。可见他是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的。
何绍基一生勤于创作,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主要有《论书》、《西洲诗草》、《说文段注疏证》等著作。这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珍贵的文物,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长期的书写实践过程中,何绍基还形成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观——“我师我心,我欲我法”。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形式和法则,要“脱尽前人窠臼”。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对后来书法家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此外他还认为学习书法应该广泛地吸收各家的长处,取精用宏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何绍基继承了传统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书法终于走出了僵化的局面,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