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书法怎么写?
在安徽省的南边,长江、淮河与皖山皖水中孕育和滋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皖文化。其以“江淮之间”的地域特征为基本标识,又兼有中原文化和江浙文化的某些特点;它既是江淮地区农耕文化与黄河、长江流域其它区域农业文明的融合产物,又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渔猎文化的交汇结晶。
可以说,皖南是古徽州的文化主体部分,而徽文化就是典型的皖文化,它的主要代表作品如《黄山图卷》、《程氏三立堂记》、《新安名族志》等。 徽派篆刻则是在皖南地域文化与浙派篆刻相互碰撞中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印学流派。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歙县人汪关以其精湛的篆刻技艺被公推为徽派篆刻的开创者。清代康熙中期以后,歙县鲍鼎、江成之,宁国汪关,黟县胡唐等人先后成为徽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从而形成了徽派的鼎盛局面。
这一时期,徽派篆刻家创作的篆刻作品大都取法高古,格调清奇,他们所崇尚的是秦汉印的风格及明初朱、文并行的印学趋势。因此,他们的创作多以朱文为主,间作白文印章。其中有不少作者继承了北宋黄、陈一系的传统,他们注重章法,讲究法度,追求古朴自然之趣。这些创作理念对后来徽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清末民初,以歙县吴让之为代表的“徽派”印人又将篆刻艺术的审美标准推向一个崭新的境地。吴让之一生潜心于邓石如、丁敬、赵撝叔、黄小松等的篆刻艺术,融会贯通,取众家之长,去诸家之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一生刻印不下千余方,除白文印章以外,还开创了“歙派”朱文印章的艺术风格。他的这种大胆变革也启发了许多后学之士,从而为皖北印坛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年轻的皖派篆刻家的涌现更是给皖北地区的篆刻艺术带来了蓬勃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