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知多少?
先占个位,改天来填坑 书法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在具体的审美追求和表达上又有所不同。中国书画历来都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但真正了解并熟悉其发展脉络的人却并不多。
1.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的一种成熟汉字形态,也代表了古代书法艺术的起源。
2.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分为钟鼎文(即鼎文)和大篆体,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战国中期后逐渐被小篆所取代。从字体上看,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更为复杂,笔势也更加灵活多变;同时由于铜器质地较软,刻凿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出现了许多带有装饰性的笔划,使金文显得更美观易读。此外由于青铜器大多用作祭祀或纪念活动之用,因此还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字体样式——所谓“铭文”即是因用途不同而形成的固定字体之一,多为记事赞颂之辞。
3.大篆 大篆又称“籀书”、“六国篆”等,主要指小篆之外的秦代文字和汉初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借鉴古篆书写而成,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原始形态及特征,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形体和新笔法,使得大篆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元而又充满生气的独特面貌。例如“马”字,早期多写成“马”形,到战国末期才出现“马”字的写法。大篆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4.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秦国丞相李斯负责起草并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传统的大篆为基础,吸收了六国文字中的某些要素,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又易于辨认的新字体——“秦篆”。小篆不仅形体结构趋于规范化,而且用笔上也有独到之处:它不再像前代文字那样随意性较大且笔划较多,而是讲究每个字都有一定的起笔收笔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工整秀丽且富有韵律感的特殊风格。这也正是后来隶书、楷书乃至行书等字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吧!总之,小篆既继承了古代文字的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为后世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隶书 隶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到了汉代初期,隶书已经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字体了。这种汉字不同于先前的篆书,它的线条粗细有别,字形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看上去更加简洁明了,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应用。隶书的特点在于:一是笔画粗细一致;二是笔划形态简单化;三是偏旁部首的简化;四是笔势趋向平夷。
6.草书 草书的由来已久,它是介于楷书与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形变化较大,笔划线条比较曲折,给人一种奔放流畅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用墨很浓,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至于具体如何做到这两点,那就需要根据创作者的个人需求以及当时的情境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了。
7.楷书 在唐代以前,楷书也称“正书”“真书”,是以“篆书”为主要书写形式而产生的新的书体,它与“隶书”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楷书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由“象形”向“符号”发展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汉字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象形”发展到“规范”阶段,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爱好书法的艺术皇帝。他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书学机构。
8.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是一种兼有草书和楷书特点的中间过渡书体。其特点是:一是不拘一格,不循常规;二是灵动自如,不拘泥于刻板模式之中;三是对称均衡,给人以和谐美感。行书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笔画和字形构造,这使其更具特色。如斜钩“一”字常常写成长方形,或竖弯钩“厶”经常写成梯形状等等。
9.魏碑 “魏碑”是中国北朝时期的一种书法体式,它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力遒劲,章法疏密有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为了提倡汉族文化,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鲜卑族原有的语言和文字体系——所谓“汉化”政策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书法家,他们创造的书法样式被称为“魏碑体”或者“北碑体”。魏碑体是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书法成就之一。
10.章草 章草源于汉末,兴于西晋,衰于南北朝隋唐之际。它的特点是:一、草书变易为简,二、章草横画上下伸长,纵画左右伸展,使结字左右舒展,上下紧凑,气势生动活泼;三、章草中有很多带有夸张变形意味的字画,使作品更显动感;四、章草中还常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技巧,比如挑法以及绕笔法等都是章草独有的笔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