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民国三年银元?
1914年,袁世凯以总统令的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国币条例》规定,中华民国国币以圆(元)为单位,主币面值分别为一元、五角、二角五分;辅币面值依次为五分、一毫、半毫。
当时确定了以银为本位货币的制度,规定每元等于英制磅价的三又七分之三英镑,价值相当,可以互换。但此制度并未能够推行全国,只在部分省份实行。 民国三年铸造的袁大头银元,由于币值标注的是“圆”,因此被误称为“袁大头”,实则应为“袁头”。
从形制上,我们可以将袁大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版,另一类是签字版。普通版本袁大头的正面图案均为袁世凯左侧面像,上端为“中华民国三年”字样或英文翻译 “CHINA.M.3”,下端为“壹圆”面值。 其中,有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的差别,以字冠英文的“M”开头的一文小洋钱为主流通于国内各地。而以汉字“民”字开头的贰角、伍角等辅币,则是由天津造币厂制造,专供海外使用的。
在背面图案上,普通版的袁大头均为光面,仅有“民国三年”和面额,以及一些暗记区别。签名版的袁大头则在背面加刻了“陆”或“周”等中文字样。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袁大头应该是“T”(T字边)版,其发行时间应该是在1912年年底或1913年年初。“T”字边的意思是指该枚袁大头的正背面均有“T”字母的标记,用来区分与其它年份的袁大头。这个“T”有可能是英文字母“T”,也有可能是罗马数字“T”。这种“T”字的标记一直延续到1917年,是较为常见的版别。
除了“T”字外,还有“J”字、“K”字、“L”字等标记;此外还有“B”字边,“D”字边等等,这些标记都是区分不同版别的依据之一。 随着《国币条例》的颁布实施,各地竞相仿效,纷纷生产银元,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银元。为了整顿市场秩序,1915年和1916年,财政部先后两次对各省所铸银元进行了鉴定,不合格的强制收回销毁。
不过,此次鉴定未包括北洋政府所在地直隶省所铸银元,因为“直隶省所铸银元,除准许流通者外,余均销毁,无可鉴定的缘故”。 民国三年的“袁大头”是真品,市场估价约600元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