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和和田玉的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田白玉是后来才成为软玉的代名词,而传统的软玉是指产于中国新疆地区的和田玉,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和田玉种。 硬玉是缅甸翡翠的专用名称,世界上95%以上的翡翠都产于缅甸,所以缅甸也被称作“翡翠之国”。 在古代,人们习惯把质地细腻温润,色泽柔和均匀,透明度较高的一类玉石统称为玉(或称宝)。 按照颜色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品种类别,其中以绿、黄、红为基本色调的品种最为常见。
一、产地差别 1.和田玉:主要产自新疆一带。和田玉按地域分布主要是: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格勒戈壁滩出的玉;河南洛阳市洛宁县柳沟村出玉;湖北京山县苏家湾出玉等;东北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也产玉,不过数量少质量差。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和田玉大多是新疆玉和青海玉制成的玉器,两者区别在于:新疆玉材质好,产量少,青海玉材质较差,产量大,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和田玉是假和田玉,其主要特点是光泽很强,呈阳状光亮,密度较新疆和田玉稍低一些,重量较轻,温度感觉比新疆料要低些,另外其皮色多为着色涂染。
2.岫岩碧玉(南阳玉,东陵石的别称)产地辽宁省岫岩县。其质细如滑油,光泽柔和,因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岫岩有南北二河,故有老玉、小河磨玉之分。老河之玉水头足,颜色纯黑似铁,俗称“铁玉”,亦有淡青、深碧带绿色者,多属山料与河床浸灰料。小河之玉多属于山流水及江河水料,颜色多为青白到白色。岫岩玉质地坚韧,光洁明亮,色泽丰富多样,可以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在明清两代,岫岩盛产老河之玉,所生产制作的玉雕作品颇负盛名。 我国古代著名的玉器有“和氏璧"就是出自岫岩。现在岫岩境内还存有“和氏墓"遗址呢!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下得宝玉一块,献上武王未受赏,文王又以为普通石头,摔碎弃之于野。后武王立誓若真宝玉定再找到它,果然被卞和得到,并献给武王,被命名为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此璧作为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曾将此璧击破为两块。东汉末年被董卓掠去,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将其焚于火中。西晋初年,武帝又命人用宝玉之材重新雕制而成。唐代又命人制作过一枚,但已记不得是谁的手艺了。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也曾制作过一枚,上刻“文皇昌剑宝”六字,宋太祖赵匡胤亦制作过一枚,上刻“皇帝宋印"四字。金代金帝完颜晟亦制作过一枚,上刻“天子之宝七字。明代洪武三年也做过一枚。清代康熙、乾隆也都做过。传说乾隆所制作的那枚,至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 和氏璧又称和氏玉,相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06年。当时楚国有一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中得到了一颗璞玉,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让技术专家鉴定,结果说这是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因此受到了欺骗、欺君之罪的惩罚,被砍去了左脚。等到楚武王即位以后,卞和再次把璞玉献给他,武王又命技术专家们鉴定,结果还是认为那是一快普通的石头,于是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当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自己的脚痛哭了一整天,文王闻讯之后派人询问原因,才知道这块璞玉原来是真的,便命技术专家把它加工成一件玉器,这就是有名的和氏壁。 关于这种美玉的来历,还有另一个说法:据说在春秋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他非常激动地去找国王,想献给国王。不料,国王派去的工匠说此玉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国王很生气,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斩断了他的左脚。卞和伤心绝望地逃到了荒山野岭之中,整日以泪洗面,以血滴玉,十年过去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竟然在他的血水中慢慢显现了出来。 卞和再次找到国王请求验证,国王又派出了另一批技术高手前去鉴定。这一次,他们终于承认了这块美玉的价值,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一经出现就受到各国统治者的追捧。秦国最看重和氏璧,秦朝建立后,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代代相传。汉朝灭亡后,传国玉玺丢失不见了。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时,得到了一块和氏璧,命人仿照原物雕琢了一个新的传国玉玺,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唐太宗传国玉玺”。直到明朝,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将这个玉玺扔进渭水。清军入关后,再没有出现过传国玉玺。 但是,和氏璧的故事却流传千古,千百年来人们对这方美玉充满了好奇,甚至有人怀疑和氏璧其实是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