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皮怎么看?
“皮”是翡翠表皮或内部风化形成的氧化层,由氧化锰、氧化铁等矿物组成,在翡翠鉴定中皮和石花、石筋等一起被用作判断翡翠真假的主要标志之一。 翡翠的皮主要特征为颜色及形态,通常表现为黄褐色/深绿色/黑色等不同色调;有土腥气/石灰味/泥土味等其他气味;具斑状结构(或称砂粒感)等。不同颜色、色调以及形态的“皮”所代表的成因各不相同。 翡翠原石的颜色及形态变化受其形成环境影响很大,同一块原石,由于所处位置不同,颜色及形态会有差异,因此皮壳的观察应从整体出发,多方位综合考量。
1.颜色 “皮壳”的颜色变化多样,一般呈黄/褐/黑/红等多种色调。 黄—主要呈橙黄色调,也称“姜黄”色,常与褐色的风化壳相伴生,见于泥砂岩玉料中。这种玉石大多质地粗疏,透明度差,常含有较明显的黑褐——褐色铁质浸染纹带[2]。 褐-是常见的色调,常见于褐铁矿化的岩体中,常伴有较多的石丝绺、石花、石筋分布。这类玉石种质细腻,水头足,常含有白色或淡黄色的棉絮物及绿色的翠色。
黑-翡翠原石的皮壳颜色以黑灰色为主,也称“乌纱”(或简称“乌”)。黑皮的翡翠通常质地较好,但黑皮也常被作为人工处理充填入蜡后的假相。在河床中的原生矿石经长期风化和搬运后在山涧河中沉积而成的原石多数有黑皮壳。 红-又称“朱砂”皮。该皮壳的形成多与强氧化环境有关,常与赤铁矿的风化作用有关,多见于红色花岗岩玉料之中,常伴生有褐色或黑色的黑皮,玉石的种质一般较好。
白-也称“水泥皮”、“干沙皮”,主要分布于河床冲积而成的翡翠原石之中。该类翡翠原石的水头好,质地细腻,多为高翠料。
以上只是常见的几种颜色的表现及其特点,实际上,翡翠的原石皮壳的颜色非常复杂多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形态 翡翠的皮有粗有细,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团块状、条带状、斑块状、点珠状、片状等不同形态,其中斑块状的皮又分为块状皮、细碎块状皮、块状麻皮等。不同的形态表示了一定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可以结合皮壳的形状、厚度进行综合判断,了解皮壳的性质、形成原因、是否经过人工处置等。如一块皮壳呈块状且厚薄均匀,则可能是原生矿石经风化而成,若再观察到斑状结构和“松花”(见下文),则可初步判定是天然翡翠原石;而皮壳表面有一层厚厚的胶状物质,则表明经过长时间的人工浸泡或者人工填充处理。
3.气味 皮壳的气味可根据其主要成分的不同产生不同味道,常见的有土腥味、石灰味、草木味及其他味道等。这些气味来源于翡翠原石在地下环境中与土壤接触产生的反应。 土腥味是由于原石与粘土矿物长期接触发生风化作用而产生的。
石灰味是因为原石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钙(即碳酸钙)所致,当氧化钙溶解于水中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产生石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