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种翡翠怎么分辨?
豆种,属玉的分类之一,是由一个古老的名称“豆青”转变而来。 豆种的“豆”字,原意是指形状像豆子或豆荚,而“豆青”的颜色则是指一种浅绿的色调。 由于豆种是现代的名称,因此它的历史相当短,大概就几百年的历史吧;而作为玉器,它却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了——至少在商代就已经有了。
在旧石器时代的化石上,曾发现过用石器打制的小玉片,经过考证,这些玉片的材质属于软玉(新疆和田一带出产),而且颜色多为青色,所以有人推测,这种小玉片可能是当时最原始的玉制品。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细泥状的彩陶,其中就有大量的绿彩,专家推测,这些绿色的颜料可能是从绿松石或其他含铜矿物中提取出来的,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利用颜料着色工艺。
后来随着史前文化的研究深入,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不但有类似现代的彩绘画,而且还发现了用蓝色和绿色染色的玉璧、玉琮等玉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不仅掌握了染色技术,而且还将此运用到了玉石加工行业当中。 那么问题又来了,史前的先民们用什么工具来给玉器染色呢?
根据现有史料来看,最早的染色工具应该是陶器,因为烧制陶瓷的窑炉可以同时提供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高温环境。 但是,史前各个文化和朝代所使用的是不同的陶器,比如以红陶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普遍使用夹砂陶(也就是把陶土捏成砖的形状,然后用砂纸裹住外层,使其表面粗糙并有细密的气孔),到良渚文化时期,开始使用泥质陶(就是把陶土塑成一个形状,再入窑烧制而成,因烧结程度高,所以质地细腻,光泽度和彩绘效果都比以前更好),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是细泥陶(也就是泥条盘筑法形成的陶器,因质地细腻被称为“硬陶”),楚地则盛行印纹白陶(就是在刚烧制的陶器上进行刻花,然后再涂上一层白色颜料)。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史前文明的进步,先民们使用的陶器也逐渐向精致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些精致的陶器除了具有美感和实用性以外,也可能兼具礼仪用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