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不是有露水?
这个问题,其实是对“翠性”的误解。 先说结论:大多数情况,翡翠是有翠性的——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翡翠表面上的色斑、色条,在抛光面上,就像“凤眼”或“苍蝇腿”,这在翡翠行内被称为“翠性”或者“蝇翅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有翠性。 影响翡翠透光程度(也就是是否“水足”)的因素有很多,内部结构、透明度、颜色、杂质多少等都会影响光线在翡翠中的穿透程度。其中,颜色会影响透光程度的理论依据是“透辉石效应”——由于透辉石(主要为阳起石)的颜色为无色至白色,如果一种翡翠中含有较多的透辉石,那么这种翡翠就会相对较“干”(水头短),反之则较“水润”(水头长)。
在本文中,我引用了两个行业内的概念——“雾”和“棉”来描述影响光线穿透程度的各种瑕疵。 “雾”是指翡翠中透明度不高的液体状物质(有时含有颜色),均匀而密集地分布着,看起来就像是雾气缭绕。这些半透明的水状物不是由矿物颗粒形成,而是由硬玉岩溶蚀而成的特殊构造,行业内习惯将这一类东西称为“雾”。 “棉”则是硬玉晶体内呈纤维状或者絮状排列的白色内含物,多由钠长石组成,也有少量的透辉石、角闪石等等。 因为钠长石的色度往往不如其他矿物,所以含钠长石“棉”的翡翠通常都不明显,如果是含透辉石或者角闪石的“棉”,往往可见黄色调。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雾”还是“棉”,都不是污点或者裂纹,它们是翡翠天然形成的特征之一。只不过,某些“雾”和“棉”的位置恰好位于玉器雕刻时留下的大面积刀痕上,所以容易让人误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雾”和“棉”都影响光的穿透,从而让翡翠呈现出不同程度上色的特点,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雾”很像是翡翠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棉”更多的是来自于外界侵入的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