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透光就好么?
这个概念其实有些偏差,因为“通透”并不是由光线决定的,而是由“透明度”决定的——当然,透明度和光线是有关系的(这里只讨论天然翡翠,其它仿制品不在此列)。 那什么是透明度呢? 就是光在物体中的“穿透率”——当然,这个穿透率和光线强弱关系不大。
例如同样是清水,在水量充足的池子里和瓶子中,我们是感觉不到透明程度的差异的,但如果是水很少的小杯子,那就很容易看出来。而如果在玻璃中加进微量的氧化铈,则透明度会大为增加;加入氧化钕的话则会迅速降低它的透明度。 所以,影响透明度的本质因素是光线进入固体介质时的“串扰”——也就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互相干扰的程度。 如果干扰严重,则颜色混杂,透明度差;如果干扰较小,则颜色分明,有较高的透明度。
那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的透明度呢? 因为各种宝石都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以及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形式和含量的多寡对透明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种宝石中含有较多的硅元素,那么它的透明度往往较高,例如水晶、月光石等; 如果一种宝石中含有比较多的铝元素,那么它的透明度往往较低,钻石就是如此。
对于天然翡翠而言,其组成中除了钙铁锰铬等物质以外,含氮量也非常高。这就使得天然翡翠往往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都是「透明」而不是「透亮」。虽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完全不同:
「透」是指没有颜色(光度学上指“无色光学性质”)的情况下的材质通透性; 而「亮」则是材质对光线的反射效果。
可以这么理解,没有颜色的物质,如果很「透」,那么它肯定很「亮」;但如果很「亮」,却不一定就很「透」。 当我们评价一件珠宝首饰的时候,不能仅凭「亮」或不「亮」就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容易让人误判。应该仔细观察,看看材质的内部是否有颜色(即有色光学现象),如果有的话,再根据颜色的种类及其情况作出判断才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