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牌子多吗?
现在玩翡翠的人,大部分人对清代的雕刻工艺都了解不足。 其实除了明朝(1368-1644年)以镂空雕为主外,其他时期都是以俏色巧雕为主的。 所谓的“俏色”,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玉石天然的颜色来作为雕琢图案的基础。而“巧雕”则是充分利用材料,不浪费一丝一毫。在雕刻的时候,常常是借料就色、因形就色、随意勾勒、浑然天成。 在清朝时期,因为受“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这种“俏色巧雕”的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大自然也就是最完美的艺术启蒙老师。 比如这件清早期白玉籽料山水人物摆件(上图),整个雕刻画面远山起伏,云雾缭绕,近处老者坐于磐石之上,衣袂飘飘若仙。石头本身自然形成的纹理被巧妙地构思为山石、云纹和水波,整件作品意境深邃,令人神往。
再来看这一件清代晚期青白玉瑞兽牌(下图),动物身上的纹理本来杂乱无章,但是工匠却巧妙地将它们设计成虎斑纹,让人一眼望去仿佛真的虎皮斑纹一样。而雕刻出来的瑞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牌子上跃然而出。
其实,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泽来表现自然万物,是中式美学中最高级别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因为只有天然之物才能“自然天趣”“浑然天成”。这也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艺术境界。 而在清中期以后,由于原料的供应越来越少,高档料的加工也越来越少,所以这种“俏色巧雕”的工艺也逐渐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