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翡翠真的养人吗?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养玉,玉养人”是不科学的。 “人养玉”中的“人”并不等同于“保养”“滋养”的意思,它实际上表示的是一种“人为主,物为客”的关系——人是主要的(养物的那个),玉是次要的(被养的那个)。 人对玉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佩戴者通过长期与玉的接触,可以改变玉原来的物理性质,比如使玉变得越来越透亮; 由于人体皮肤分泌的垃圾、人体血液里的沉淀物质会不断淤积在玉的表面,从而造成“人养玉”——这是最直接原因也是最为普遍的原因; 人通过按摩的方式给玉“做运动”,可以让玉更加通透; 再比如说古人有“枕上石”的习惯,这种枕着石头睡觉的做法其实也是在养玉; 在《红楼梦》中就有关于“玉疗”的记载:宝玉因伤损头痛,宝钗见后,拿出一个琉璃瓶来,上面扎着两个眼睛,说道:“你且尝尝这药酒去。”于是宝玉喝了三杯,觉得通体清爽……这种利用药物浸泡的方式来养玉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些“人养玉”的手段虽然有效,却是建立在“人为主,玉为客”的基础上,即所谓的“人养”其实是人为地对玉施加影响。而从科学的角度讲,真正意义上的“养玉”是不存在的——“玉养人”更是无稽之谈!
原因很简单,玉器和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体,它们的组成成分、结构、密度、硬度及表面张力等均不相同,简单来说就是“玉”根本不可能像“人”一样去“呼吸、消化、循环、免疫”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玉养人”就好比是在问“树木养人”一样,本身就存在逻辑错误。 不过,尽管“玉养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却丝毫不影响它作为民间传说而流传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对于自身与大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往往把某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咎于鬼神说法或某种超自然力的主宰,而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象征——玉,其天然神秘的色彩正适合充当这类信仰载体。
所以,尽管“玉养人”没有科学根据,但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