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流行翡翠吗?
首先,明确一点,宋代对于玉的审美和汉唐相比有一个严重的退化。汉代以玄玉(漆黑如墨的玉)为高贵之极,唐代以黄玉为贵,而宋初则开始以绿玉,甚至是翠玉为主流审美,这一点与明朝的“尚绿”极为类似。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开采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玉器加工行业的发达。
我们都知道“料子”这个行话,在玉器行业里指的就是玉料的块头,如果一块料非常规整,可以做出许多精品来,那这块料子就叫“料子好”;反之,若是一块料各种花纹、瑕疵都有,那这块料子就叫做“料子差”或者“料子烂”。 由于宋代政府对玉器的管制放松,大量商人投入这一行,导致玉材的供应和玉器加工业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巅峰。技术上的成熟使得商人们能够尽可能的把原料中的精华部分利用起来,比如对水沫子的利用(水沫子是现代名称,古时称为“水碧”或“水玉”,其实就是玻璃种或者冰种的翡翠原矿)。但毕竟不是所有的料子都能达到良材美料的标准,因而会有大量的废料产生。这些废料中有些品质不错的就被用来制作成首饰品。所以宋代出土的玉饰数量很多而且形态复杂,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多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磨法”,这实际上是对唐代“碾玉”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用砂纸一类的东西打磨出玉器表面细腻的质感来,这种技法一直使用到近代。 有了好的材料和设备当然还不够,还需要有高超的工艺师加以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不过让人惊讶的是,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宋代的玉器工匠似乎并没有像汉唐时期的同行们那么了不起。
宋代的玉器常会留下一些修琢留下的痕迹,或者说没有将“巧雕”发挥到极致,这可能也和当时“素雅”的审美有关吧——装饰性的纹样太繁复就会破坏那种“淡雅”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