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翡翠镯子吗?

岩涵淑岩涵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还真有! 《明世宗实录》里记载得很清楚:万历二十四年十月辛卯条,“上命内官监太监王忠、吕贵持节征缅。赐御笔手札,书云……” 里面还有一段描写:“忠等行及缅甸城边,缅人知明兵至,各守险要”。 这批明军可不是普通的明军,而是由太监王忠和吕贵率领的“内廷兵马”,这支部队是直接为皇上服务的,战斗力弱渣都不带! 这样的军队都搞不定缅甸人,那明朝的军队真是白活了!果然,这次战役以“师老无功”告终…… 但大家不要误会,这批人虽然军事拉胯,但物质条件绝对是顶级的: “赐贡品中,除金帛外,另有象牙一,翡翠珠一串,红宝石二,蓝宝石四,猫睛石一块。” 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都是名贵宝石,价值自不必说;这串翡翠珠可是不得了,单颗尺寸不小,可惜没具体描述。不过,能作为“奉御之物”进献,体积肯定不小。

以上材料来自: 还有一种说法:吴三桂攻打缅甸后获得一枚缅甸玉玺,印玺上有一颗大明珠,吴三桂非常高兴,将其送与爱姬陈圆圆,结果陈圆圆因为这枚珠子太小而生气,于是吴三桂让工匠重新设计,打造了一枚用纯金做框,中间悬一大块翡翠制成的“翠环”,送给陈圆圆。(出自杨启樵《李自成传》)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说明明朝末年已经有了大型的翡翠原料——当然,这种规模的大翡翠矿源在今缅甸密支那一带,距离明朝的中原政权数百公里,想运回来是不可能的。

宰建杨宰建杨优质答主

翡翠在中国明代的时候就已知其珠宝玉的属性,被归类为非玉类玉的碧玉(翡翠当时称为“非玉类玉的碧玉”),一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翡翠的称呼才被确定下来。当时由于翡翠价值较高,故而翡翠玉器多被宫廷采购,用作制作皇室的收藏,或是赏赐大臣之用,民间流传很少,多用翡翠做配饰珠宝,以点缀之用。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代手工业的生产力比起宋元时期有所提高,玻璃工艺也发展较快,其琢玉工艺吸收了域外文化,又受到元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的影响,出现以琥珀、蜜蜡、珊瑚、玛瑙等其他材料及玻璃仿制玉器的现象。在明代,一些“类玉”的非玉物质被当做玉器使用,它们有水晶、石英、碧玺、玉髓及具有玻璃光泽的方解石和萤石等。

明代玉器以白玉为主,碧玉、黄玉等颜色玉材极少。玉材的来源除和氏璧旧玉及开采新疆玉外,还有来自南亚诸国的进贡玉,但数量很少。由于当时进贡玉的量少,所以当时在玉器中对翡翠、碧玺、蓝宝石及玻璃等一些其它宝石的使用上,没有像对待玉石那样对其材质做精雕细琢,而是对表面进行初步加工,保留材料原大,以此来突出“色艳质坚”的宝石特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