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货有种吗?
“种”是评价翡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是指翡翠的质地,也就是透明程度。 理论上讲,钻石的硬度为10,水晶为7,蓝宝石为9,红宝石为9,祖母绿为8.3,而翡翠的硬度仅为6.5~7左右(不同的检测机构可能略有差异)。所以,用指甲去划弄翡翠表面是很容易导致其留下印记的——如果刻划无痕迹,说明翡翠的品质较差;如果刻划有印记,说明翡翠的品质较好。这是鉴定翡翠真假的一个简单方法。当然,如果是人工处理的B货或C货,无论是否经过浸油处理,都是容易留印的。 除了硬度之外,影响“种”的因素还有晶体结构、结晶粗细和透明度等。
通常我们把透度高的翡翠称为高“种”;把透度低的翡翠成为低“种”。不过,这种以透度区分“种”的做法是不严格的。因为同一种类型的翡翠可能会有不同的透度,如玻璃种、冰种、糯冰种等等,而且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种”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来描述翡翠的表面,比如抛光程度好,表面光滑细腻,反光强的翡翠被称为高“种”;抛光程度差,表面粗糙,反光弱的被称为低“种”。
当然,“种”与颜色也是相关联的。一般来说,淡色的翡翠属于低“种”,而艳色的翡翠属于高“种”。 但是,对于“种”的划分,我们并不能僵化地以其表面特征为准则,而应该综合考虑,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相对较为准确的结果。
翡翠A货是指天然的翡翠,没有经过任何的人为注胶、染色、充填处理。简而言之,翡翠A货就是真翡翠,不是假货或者仿冒品。市场上的A货翡翠价格相差比较大,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翡翠价格的高低。
由于A货翡翠没有经过人为的注胶、染色及充填处理,所以内、外品质及颜色是一致的。优质A货翡翠的表面呈玻璃光泽,透明状;不优质A货翡翠由于杂质及含水量问题,往往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一些不太透亮的A货翡翠用强光手电照射时,内部的一些杂质及裂纹现象可能被发现,这样的A货翡翠价格一般不会太高。
B货翡翠是翡翠在酸洗注胶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一般是将劣质低档的有裂绺的翡翠浸泡在酸溶液中,然后将裂绺中的杂质及一些次生矿物溶蚀掉,一些比较小的裂隙也因此在强酸溶液中张开,在经过多次的冲刷过滤后使翡翠变得洁净通透,再将裂隙注以有机充填物,这样就形成了B货翡翠。B货翡翠由于前期在强酸溶液中浸泡过,晶体结构已经被破坏,因此这类翡翠的韧性变差,性质不稳定,有些B货翡翠遇热后有机胶体会很快膨胀而将翡翠的表面结构顶起,所以一些B货翡翠不适合受高温,佩戴时需格外注意。
B货翡翠经过染色处理后形成C货翡翠,这类翡翠由于后期染色问题,颜色一般不自然,颜色过于艳丽,绿色线状分布或团块状分布于翡翠的细粒结构中或裂隙中,用强光手电照射可以看到颜色是分布于表层,翡翠内、外颜色不同。另外,由于B货翡翠、C货翡翠的胶体一般都带黄色或褐色调,因此这些翡翠的色调往往呈黄绿或褐绿色调。
因此,翡翠A货有“种”,翡翠A货,也就是翡翠真货,有老坑的有新坑的,它们的透明度和底子色彩有分别,老坑A货颜色好,透明感好,新坑A货透明度差一些,色彩会偏青绿色,这些都要看具体情况,看实物,价格也随质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