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看嫩老?
“嫩”与“老”是形容原石皮的词,并非准确形容颜色,行内多以“新”或“糙”代指绿色,而用“嫩”和“老”代指原石皮。 所谓“嫩”是指新山料,或开采不久的原石,一般表皮较厚,质地相对粗糙,颗粒感明显。而“老”则是指久经风雨侵蚀的矿山石(俗称“老坑”),或者是在河流中经过亿万斯年冲刷的原石,表面光滑细腻,颜色浓郁稳重。 “嫩”“老”不仅形容原石的皮,也形容玉质的内部结构——水头足则是“嫩”,水头差则是“老”,此外还跟颜色有关,如绿色的浓淡程度就可分为“嫩绿”“鲜绿”“翠绿”“阳翠”“阴翠”等层次丰富而又分明各异的颜色,而每一种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只有相对的判断标准。所以,“嫩”“老”并不是绝对的概念。
不过,无论多么复杂的原理和逻辑,一旦回归到实际交易中,总会出现各种特殊情况而被无限模糊化处理。 因为判断是否的标准来自于经验积累和实践感受,而每个人的感知能力、认知基础都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主观性不可消除的影响因素,所以再细致的描述都会沦为抽象而缺乏客观标准的词语,最终只能靠行内的经验值来估计和权衡。
老嫩是对翡翠内部结晶颗粒粗细程度的感觉,有的用手摸感觉很细腻,非常像年轻的女孩子皮肤,感觉就是“嫩”,内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破坏作用比较小,晶体粒度比较细;有的就像人进入老年,皮肤比较粗糙干瘪,就是所谓的“老”,内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破坏比较厉害,晶体粒度比较粗。
翡翠的“老”和“嫩”是中国人描述翡翠结构的说法,老嫩直接影响翡翠的观感和价值,通常而言,结构“嫩”的翡翠较透明,“老”的翡翠则较浑浊暗(也称为灰或脏)。老嫩程度在翡翠中并非均匀一致,经常在嫩底上出现"老坑老点".
通常,“老坑玻璃种”的翡翠透明度高,结构“嫩”,行内称为“晶”、“冰”。通常情况下结构老的翡翠不如结构嫩的翡翠价值高。
翡翠的颜色、底子、老嫩程度、透明度等在具体一件物品中并非均匀一致,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变化。例如“紫罗兰”的手镯通常只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呈紫色,其他部分为无色或者白色,又如“仔料”的手镯,一边保留下半透明的老坑色,而另一面由于磨去了皮壳,颜色较浅。
因为翡翠是多晶石,不是单晶石;不是玻璃体。所以说他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象玻璃一样那么的致密,而且翡翠的硬度又非常的高,所以在开采加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它的内部产生一些裂隙、矿物解理等现象。如果一件翡翠受到的影响非常大,裂隙非常多、非常粗,那么这件翡翠我们看它就会有一种干枯、粗糙的感觉,并且透明度也会很差。
一件翡翠,如果它本身内部的裂隙,矿物解理非常少,非常细,那么这件翡翠手拿着的时候就会有非常好的通透感,透明度非常好,颜色也会非常的鲜亮,这样的翡翠行内的人称其为非常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