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有好灰色的翡翠?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如何提升翡翠的灰度。 很多人不喜欢买绿色的翡翠,因为绿色太多显得俗气,反之如果绿得太淡,又觉得不够灵气。其实如果能够把绿色的翡翠,调成自己最喜欢的灰度,那就完美了!
实际上,很多种水色均好的糯种、冰种绿翡翠,由于色调偏暗,都或多或少存在灰色调。比如以下这条满绿的手链,整体看起来虽然非常明亮艳丽,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个别颜色偏灰: 再比如下面这两只手镯,都是玻璃种阳绿,一只细条手镯,一只宽条手镯,价格差了好几倍。差别就在于,细条手手镯颜色偏黄偏灰,而宽条手镯颜色偏蓝偏亮: 所以可见,在绿色的翡翠中适当加入一点的灰调,是可以大大增加其价值的。当然加入的量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变成浅灰色甚至黑色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自己人工添加这些“恰到好处”的灰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泡油。用含有吸附质的植物油浸泡,就可以让油脂渗入到翡翠的表面,从而加深颜色的饱和度。不过这种处理方法是有风险的,操作不当很可能造成翡翠发霉或变色。因此不建议大家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操作。
天然的翡翠本身会有灰色或偏灰的现象 ,这种翡翠的绿色透明度都不高 ,因为翡翠的绿色是呈柱状晶体出现的,越粗大越浓艳越透明,绿色晶体越细小越浅淡越偏灰越暗闷。
在翡翠中一般绿色晶体非常细小,呈现暗闷灰蒙状的称为“干绿”,如果“干绿”表面再有一层暗红色的“褐斑”,就更难发现它是绿了。“干绿”一般呈暗绿、豆青等色调,市场上的“灰水绿”、“青水绿”都属此类。
一些有绿色且内部洁净,但表面有脏、黑点较多的翡翠,将玉胚放入加有化学试剂的铁锅中煮10分钟,然后放入凉水中浸泡,捞出后除去“锅皮灰”再打磨抛光,就成为一种青灰色的翡翠成品称之为“漂灰”。
还有一种是“洋料”,也叫“老坑灰皮子”,它的绿色与B货处理品相似,但它的绿色是呈柱状晶体与翡翠原料从内至外都是玻璃光泽有所区别。
这种翡翠是由于在河床中长期受河水冲刷及水银的渗透而使翡翠的表面有一层非常细小的龟裂并将翡翠中的裂纹弥补,将绿色截断使绿色不能聚合而是呈散光状且偏暗,因此,“洋料”的价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