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绿能扩散吗?
最近入了坑,看多了各种“染绿色”的谣言,来知乎找找答案 搜索引擎上输入“翡翠 染色”几个字,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看了这些文章之后,是不是觉得好像自己买到了染色假翡翠,瞬间失去了拥有它的喜悦和快乐呢? 别慌!下面我来客观地谈谈关于「染色」这一问题的看法。 本文目录: 什么是染色? 为什么要染色? 怎么辨别是否染色? 有必要因为染色而放弃这块翡翠吗? 什么是染色? 首先明确一点,天然翡翠是不存在颜色均匀一致的,如果一件翡翠所有部位的颜色都一致,那基本可以确定是人工处理(酸洗、染色)过的假货了。 我们所看到的翡翠的天然色彩是由于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环境含有的矿物质进入到翡翠的晶格当中形成的。由于矿物质在填充的过程中并不平衡,所以会使得翡翠出现色调和色度上的深浅变化。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我把三个不同种水的翡翠手镯放在了一起,从图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绿色的,但是它们绿得是完全不同的—— A 货冰种阳绿镯子, B 货玻璃种淡绿镯子, C 货糯种黄绿镯子。 而所谓的染色,其实是指用染料或颜料,通过浸渍、喷涂等方式涂布于翡翠表面,从而达到改变外观色泽的目的。 经过染色的翡翠,色彩饱和度明显更高,看起来更为鲜艳夺目。 但是,天然的翡翠在经过长时间的佩戴后,表面会沾染上人体分泌的油脂,慢慢会形成一种薄雾状的包浆,看起来更有灵气;而染色过的翡翠没有这种特质,长期佩戴会失去光泽,显得比较「死」。当然,如果不佩戴时注意保养,避免与强酸、洗发水等接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要染色? 要问为什么要把翡翠染色,就得问为什么会把玉染绿。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即「色根」和「底料」。
「色根」的概念比较好理解。所谓「色根」,就是指宝石学中所说的色素凝集体 (Pigment Cluster) ,它是宝石形成后最初色素聚集的地方,也是日后产生颜色的核心。由于天然翡翠的形成过程复杂,在原矿中存在的色根形态极多且复杂,所以在加工成首饰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光源照射或者抛光粉擦拭来观察其色根的存在情况。 那什么样的「色根」需要处理呢? 其实,只要达到以下任意一点,都需要对色根进行处理:
① 色根太过接近表面,在加工过程中容易磨损;
② 色根分布在翡翠的表面,会影响光线的穿透,从而降低透明度;
③ 色根颜色太浅,被表面覆盖后难以显示;
④ 色根形状很细,被表面覆盖后会断裂。 对于天然有色宝石来说,保留一定的色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宝石的天然韵味,而且可以为后期的加工提供参考。 「底料」的概念就有些专业了。它指的是宝石学中所说的底色 (Background)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色根之外的所有部分。影响底色主要的是结构因素和颜色因素。对于翡翠而言,影响底色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氧化铁的侵入。 当高温高压条件下,致色元素进入翡翠晶体间隙,形成色带,也就是常说的「翠性」。但是,高温高压条件只在翡翠生成阶段起作用,后期是无法再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结构观察来判断基底是否有被氧化铁侵入的痕迹。 如果肉眼很难判断,可以将宝石放大进行观察。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若宝石的底料没有受到氧化铁的侵入,则色根周围的结构会非常清晰;而如果底料受到了氧化铁的侵入,则色根周围的的结构就会变得模糊。
怎么辨别是否染色? 因为染色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翡翠的颜色,所以天然翡翠和染色翡翠之间存在着一定区别的。通过以下方法就可以简单迅速地鉴别是否染色: 看颜色分布 根据我们前面的介绍,天然翡翠的颜色是由内部向表面延伸分布的,而染色翡翠则是统一染色,所以颜色呈大片均匀浓淡分布。
另外,天然翡翠会有或多或少的石纹,而染色翡就会整件都有。 看表面结构 前面提到过,天然翡翠表面会有光泽莹润的宝光,这是由表面光滑度造成的。而染色翡翠由于是浮于表面的染色剂沉积而成的,因此表面会呈现出粒状结构,手摸时会粗糙不平。
当然,最准确的方法还是送到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漂白」「注胶」的传言,其实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让翡翠看起来更美观一些。但是对于这些处理方法,行业内外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有害,有一部分人认为无害甚至有益。 我个人观点是有害。 毕竟任何化学物质都是有残留在表面和内部的,除非清洗干净,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隐患。 尤其是漂白,如果是强制性的漂白,那么会造成染料和酸碱化学反应,这样可能会影响玉石本身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