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夏多文字铜币?
在研究西夏文字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枚银币。 正面为汉字“宁夏造币厂”,背面是西夏文“大安九年(1083)造”。 “安”字下部有一点。 “九”字右边第二笔略短。 其他特征如下: “宁”字,上部“宀”像“口”。 “夏”字,左侧“十”去掉一竖。 “造”字,头部的两横上端出头。 “币”字,右部为“示”旁。 “厂”字,中间两短横相连。 我们现在看这些字都习以为常,但是它们其实是不固定的:比如“宁”字在古代还有写成“寍”“甯”“寜”的;“夏”字有写作“厦”“下”的;“币”字有写作“畀”“巿”“皕”的等等……总之非常混乱。
这种字写错了或者写歪了怎么分辨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规矩:比如一个字里面如果出现两个相同的偏旁,那么这两个偏旁一定要左右对称(这就是我们今天给汉字定型的依据,也是古字不便之处);如果字里面出现相同部首且不左右对称的,那么这个字就是错误的。再比如某些字里面,如果出现了异形旁,那么就说明这个字是错误的。 下图中我用红色的字体标注出来了错误的地方——即“宁”和“夏”的左侧笔画以及“造”的第一笔。
之所以判断它们是异体字,是因为除了此枚钱币外,我还找到了另外两枚现代工艺制作的西夏文货币,其正面同样为“宁夏造币厂”,反面为“大安九年(1083)制造”,但“宁”、“夏”及“造”的字形与此截然不同。由此证明这三个字是异体字,此币的铸造时间在“大安九年”之后、“建炎三年”之前。 而“安”字没有异形旁,所以是正确的。 我还发现了一枚金代货币,正面为“大朝国造”,反面为“泰和四年(1204)八月”,其中“大朝国”就是一个异体字。我查阅《集韵》得知,“大”字的异体字除“太”“大”之外,还有“㡆”“汏”字。经查,“太”和“大”在宋代以前通用,故此处应为“太”“大”之误。而“太”和“大”又各有不同的写法,这就造成了另一番混乱……
为了便于区分,我在网上找到一幅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作品《元世祖御驾出猎图》,图中马背上的那人手持的东西类似今天的手枪,不过比手枪苗条不少。由于这幅画是元朝的,而元朝的国号就是由“大元”二字而来,因此可以确定,此人所持之物正确,而且也很好地证明了“大元国”的正确性。 不过,虽然“大元国”的正确性得到了证实,但这枚货币的铸造时间应该在“泰和四年”之前,因为泰和五年才出现了“大元国”的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