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梨谁画得最好?
“文人之画”,以文人作画为标榜。“文人”二字,很重要。这里说的文人,是与匠气对立的,它更多代表着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一种审美倾向——一个真正的文人,他是会写诗,会做文章,会书法,但更重要的是他要有文化修养,他有丰富的知识,深广的见识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文人”是与中国传统道德相联系的概念,有褒义色彩。与这个概念相对立的,是工匠。 中国文人画起源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成体系于明代。它是士大夫阶层趣味的代表——当然,这种趣味也是被上层文化界所提倡的。所以在宋代,王诜、苏轼、米芾等大家,都是文人画的推崇者和支持者;元代的赵孟頫更是大力倡导复古,提出“用笔千古不易法”(见《论书》),力主继承传统,这在美术史上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
至明末清初,陈淳、董其昌等等大家,进一步将文人画推广到了山水画领域,形成了“披发狂徒”、“四王”为代表的画风。 从上述历史演变中可以发现,文人画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那么,在绘画中体现儒家的道德观念,就应该是最符合文人画内涵的画风了。
由此,我们说到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这一论点是有其哲学基础的。他在《题罗两峰画〈古梅图〉》中说:“夫画,天下奇观也……故古人未始不画,虽不知名,亦奇且伟。今则唯杨子谷一、二丈高,余者寥寥。”(见《苦瓜和尚画语录》)所以他强调,时代在变,画法也要随之而变;若僵化地保持古代笔法,反而失去了艺术生命力。 不过,石涛所说的“随”并不是“守”。他说:“不能翻经复典,自出机杼,信笔乱抹,谓之笔墨淋漓,非也。”“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用。”(同上)也就是说要随时代,但要加入自己的创造,否则只是机械的模拟,那不是创新,也不是文人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