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2尺是多大?
问题问的有点意思,这个“尺”字把不少人给难住了(包括我),因为中国历史上用过许多计量单位,而且这些单位之间常常是没有统一换算关系的,比如里、丈、尺、寸等。 不过好在问题问的是“中国画里的‘尺’到底是多长”而不是“中国古代的‘尺’到底多长”——要是后面这个问题可就把我们难住的了,毕竟古代度量衡制度相当不统一。 既然问题是前一半,那好办得多——现代国家建立后,我国建立了公制体系,长度单位用米和厘米,而一幅中等长度的书法或者绘画作品都用平方米来计算了。所以这里的问题就变成: 中国画里的一“尺”到底是什么长度? ——答案:一匹丝绸的长度为一尺。
先秦时期,一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5毫米;秦一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31毫米;汉一尺则约等于现在的236.4毫米;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9.7毫米等等。 直到隋代,一尺的长度基本保持在230~240毫米之间。 然而到了唐代,一尺却突然变成了305毫米!此后北宋一尺是315毫米,南宋一尺是325毫米,元代一尺又是305毫米……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虽然经历了不少变动,但一尺基本上维持在了305毫米左右。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现在一般认为是因为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不合理,缺乏标准化,导致不同时期同一单位的实际长度差别很大。 比如汉代一尺之铜尺,与西汉一尺之差居然可以达到65毫米! 如果要在古代寻找一个最接近一尺的东西来理解一尺的概念,那么最合理的答案应该是——布帛。尤其丝绸这种纺织品,越精致长度越短。 这样解释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一副普通尺寸的行书书法作品,用常规行书写成,通篇布局合理,大小相宜,那大概就有一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