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元通宝是何朝代?
周元通宝是后周公元951年(显德八年)铸造的。“周”是指五代十国中的后周。“元”即元宝,“通”是通行、流通的意思。因该钱钱币正面文字为“元”字,故称“元”;因钱文仿唐“开元”,故又称“开元钱”或“乾元宝藏”。 后周建国后,曾仿照唐朝制度,沿用“开元通宝”钱。但铸量不多。到周世宗柴荣时期,由于国家财政紧张,又急于用银,于是将“开元通宝”重新修改为“周元通宝”,改铸金属货币。
当时规定每两银子换一文铜钱,一千文铜钱折银一两。然而,这种以银换铜的兑换方法并没有得到执行,人们仍然是用铜钱进行交易的。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才命令废除银本位制,规定人民币和白银之间的兑换比例为4:1。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周元通宝”是后周世宗皇帝显德八年的铸币。从那时起至北宋建国之初,“周元通宝”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通。此后,宋、金、元、明、清各朝仍继续铸行,但其形状、材质乃至重量都发生了变化。 “周元通宝”由黄铜铸成,圆形方孔,其形制和大小与唐代的开元通宝相同。只是唐钱标名文为“开元通宝”,而周钱则标为名“周元通宝”。
另外,在传世品中也有一些银质和铁质的“周元通宝”,这些均为后人所私铸,并非正规铸币。其中银质者价值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南方有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所使用的货币也效仿“元”字,如缅甸莽应龙时所造的莽应龙元宝、贵州苗族建置的苗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