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的寓意是什么?
说到玉的寓意,就不得不提古人对于玉的定义了。 据传在汉代,人们将软玉和透闪石含量超过98%以上的玉石都称为“玉”,而将硬度虽低,但透闪石含量不足98%的玉石统称为“非玉”。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玉”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对玉的概念又进行了重新定义。在《广韵·玉部》中,明确写出了“玉,石之美者”的释义,可见“玉”已经仅限于指代美好的石头了,并将所有含有透闪石的石头全部排除在了玉的范围之外(除软玉外)。
那为什么人们对玉的定义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要从玉的加工方法说起了。在古代,人们加工玉器只有磨制一种工艺,所以能用来加工玉器的石材,只能是韧性较好的软玉或硬度与韧性较好的玉石。这样磨制成的玉器才能既美观又有一定的牢固度。 然而人们发现,一些含有少量透闪石的石头,经过打磨也能够成为光泽亮丽的装饰品。而且此类宝石的硬度虽然较低,但是韧性和抛光性均很好,用削成的薄片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不仅不会磨损,而且还易于清洗。
这种含少量透闪石但却属于硬玉类的石头,正符合明人定义的新“玉”的标准。于是自明代开始,这类新“玉”被大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而这类原料也由此被称为“玉料”或者“玉性石头”。不过这类材料的可塑性差,无法像软玉一样进行雕件雕刻,只得根据原石形态进行简单的镂空雕、线刻等手法加工,因而其制作工艺一直都比较简单。
时至今日,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均成为了宝玉石学中玉的代名词。而人们对于玉的印象,也逐渐变成了温润、柔和、细腻等等;红翡绿翠紫玛瑙,碧桃黄金琥珀白,各种色彩丰富的玉石相继问世,更是让玉充满了灵气。 不过在宝玉石学中,为了区分材料不同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仍然将天然未经过任何人工处理的材料称为天然玉石,而将人工处理过的材料列为人工矿物。也就是说在科学分类中,玉仍然是属于天然玉石这个范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