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画面有什么?
“中国画”是一个概括的概念,用以指称中国范围内所开展的绘画活动及作品,又因绘画是造型艺术,为区别于雕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故有时亦用“国画的”来特指绘画,此时相当于civil painting的概念;而“国画”则是民间对绘画的通称,多指在纸笔上作画的中国画。
在中国古代,绘画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大类别,如唐代张彦远所说:“夫画者,文之极也……且夫天地万物之光景,人目所见无非色象。以形写形,以像写像,以此推之,则万物在眼了。然而,阴阳向背,深浅远近,人目岂能尽见。所以画之法乃取舍法也,其意若何,即知取舍矣。凡用笔皆须取之,不可刻舟求剑,守其形貌。”(《历代名画记·论人物》)至清代,方薰更进一步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线条勾云”等,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 除了“人物”“山水”“花鸟”的基本分类之外,一些画家因其个人好尚与时代风格的影响也会有所区别,如宋元文人好尚写意,故而人物画有李公麟的白描,山水有苏轼的“粗服乱头”,花鸟则有赵孟坚的墨兰;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艺术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不少画家开始迎合时尚,刻意追求形似,于是有了所谓“院体”“院派”之称,代表人物如宋代徽宗赵佶以及明代的唐寅、仇英等人。
中国古代的绘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特征,是与古人“观物”“应物”“比兴”“传神”等与审美相关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脱离这一文化背景而对古代书画单纯进行技法的剖析与研究,无疑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