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是第一次来中国么?
是,但又不是,其实他1895年就在上海出现过,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而已。 1920年夏天,35岁的蒙克带着他的《呐喊》系列来到了上海,展出他在丹麦的画作,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呐喊》。
当时的上海滩正在举办世博会,各种欧洲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展会中亮相,而《呐喊》正是由当时任北欧博物馆馆长的蒙克亲自策展的。 他把自己创作的数百幅画作带到中国来展出,以吸引中国的买主,同时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作为北欧艺术品走向世界。 在展览进行到第二个月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却并没有如他所愿,因为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来到展厅,不但对展品十分感兴趣,而且有不少青年学生还在作品中细细品味。 但令蒙克想不到的是,这些青年学生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知名画家,而恰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含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够直接打动年轻人的内心。
一个来自北方大学的年轻人这样写道:“我最近看到一些外国人的画,里面充满了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这对我很有吸引力……他们描绘的情感是多么真诚和强烈!” 另一位名叫张骥良的学生更是直接被震撼到:“我看见一幅非常奇异的画面——画面上有一个极其怪异的人物形象......我不禁打了个寒战,难道这不是人应该有的表情吗?.....这个可怜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悲哀?” 事实上,正如这位学生感受到的那样,蒙克的作品确实常常呈现出一种极度痛苦、极度悲伤的表情状态,这种情绪化也是他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同样是叫《呐喊》(但此《呐喊》非彼《呐喊》)的一幅画作,他就曾这样描述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我听到远方传来的号角声,那是召唤我与死神对话的号角,于是我在我的画布上画出我心中恐惧、哀伤和痛苦的景象。”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他说:“或许,从某个角度上说,他(蒙克)是最‘中国人’(至少是最‘北京人’)的西方艺术家。因为他的眼中总是饱含泪水。。。。。。就像是我们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