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陈什么茂?

须勤修须勤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谱》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和。”又说,“初笔谓之一撇,有草之意,不可使疾;末笔谓之点,亦有草意。不可太沉。平捺谓之拖泥带水。短横谓之短撇。不得粗于撇捺。竖勾谓之竖挑。右点须轻。左点须重。” 以上这段文字是关于笔画的书写指导思想。

那么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审视一下陈茂雄老师的大楷作品《千字文》。 第一印象就是布局非常紧凑,字字紧贴,毫不相让。读起来就有一股气贯其间,力透纸背之感。这种紧结的风格正是与陈老师的为人相通相合的——一个性格如此的人,自然爱书写这样风格的作品。

而细看这样的风格又让人想起钟繇、王羲之那些历史上的杰出大家。试想如果王羲之生活在今天,他的书法可能也是这个路数。因为魏晋时期的字体还没多大变化,人们还是像现在这样写字的(当然魏碑还是有一定区别)。所以这种紧结的风格正源于此。 第二观感就是笔画多舒展,除却个别笔画外,少有弯钩、折笔等需要着力控制的笔画。因此整体感十分宽松潇洒,加上每个字之间留有的空白很小,于是整个作品看上去就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空隙。 第三观感就是每个字都是上下左右对齐的正方形。这是由每行每个字的笔画多少决定的,你很难把一个字写得倾斜一点,或者把三个字凑一块儿……这都是不允许的。

除了笔画和章法带给你的视觉冲击,最醒目的莫过于作品里满满的“墨块”——这就是陈老师对墨的运用技巧。 整篇《千字文》没有一处涂改,也没有一处添墨过多而使墨浸出界外。每一处墨块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字与字之间的留白,白的地方干净到近乎刻版,而黑的地方又是浓淡适宜。

难怪有人评价陈老师的书法是“印刷体”。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追求呢?每个字都是方方正正,清清楚楚,仿佛印在纸上一般。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在笔法上做文章。

我们纵观陈老师的作品,大小粗细相同的笔画有很多,尤其以横细直粗为佳。这似乎与前面所讲的“初学分布,但求平和”的理念不符。实际上,这里的粗细并不是指同一笔画中部分笔画粗一部分笔画细,而是说同样的笔画,有的部位可以略微粗一些,有的部位则需要更细。

比如“木”“本”的字形相近,但是“木”的笔画要多一些,所以就要做得细一些;而“本”的笔画要少一些,就可以稍加粗之。这样整个作品看上去才能协调一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