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沈什么山?
“书圣”王羲之一家,在魏晋时期可谓是门庭若市,“二王”的字在当时那可是有钱都买不到。不过再牛的人也有个不为人熟知的爹。王羲之的祖父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当官的时候还因为“小罪”差点被流放。 (王羲之的曾祖王朗,是东汉司空王龚的儿子,曹操封了亭侯后,其父王粲继承爵位。后来随着曹魏代汉,王粲又成了晋朝开国皇帝太祖文皇帝司马炎的外公。)
到王羲之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生活穷困潦倒。但就算在这种境况之下,王羲之年少好学,依然坚持练书法。据说有一天,他跟着一位道士学习道家书籍,这位道士发现他手下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就问他是不是经常练字。王羲之一看自己的字得到了肯定,便高兴地说自己每次饭后都会写一会儿字。 道士听完了大笑:“你太自谦了!我看你一日三餐后都要练字,而且字体一日比一日好。”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羲之少学草隶,笔势疏朗。” 王羲之7岁的时候,他的爸爸终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郡守,于是家里人的生活也有了着落。然而没几年,王羲之的爸爸就被朝廷任命为了郎中令,掌管宫廷卫队,并随同武帝南征。
这个时候的王羲之还不到10岁,就和自己的弟弟一起玩起了模仿游戏——他俩把一块手巾分成四部分,各自做皇帝、大臣、将军,玩起过家家来。 其中王羲之中间部分做的最像,所以“臣”字写的最好;而另一个角落里,王羲之父王旷做了一个最大的皇帝,“皇”字也写的最大。这个有趣的游戏可能深深影响了王羲之后来书写“帝”字和“臣”字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羲之的书法也越来越有名气,尤其受到贵族们的喜爱。但是这个人有着自己的想法,虽然出身名门,但从不倚仗自己是世家子弟就可以为所欲为。 当时有个叫卫铄的女子,不仅长得貌美,而且学识丰富,擅写文章和隶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和嵇康、阮籍、刘伶等人都交往甚密。她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很有天赋,就想把自己的丈夫王敦教导王羲之的功夫全都传授给王羲之一遍。
卫夫人写了一篇长长的《笔法记》,详细阐述了书法创作的经验,并把笔、墨、纸都准备妥当,然后教王羲之如何运笔,怎么下笔。 这篇《笔法记》现在已经被收录进了《淳化阁帖》,成为后人研究王羲之以及隋唐以前笔法的重要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