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什么体是哪位书法家?
王镛 管城集萃——王镛书法作品集序言 晋王子胤侯,始以“管”称,其地谓“管城”。汉末至魏晋六朝时,河南郑州、许昌一带因是北方的汉族文化和经济中心,书家辈出,王羲之等人在河南任职时期,将南方的中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传播。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和用字习惯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李斯所创的“隶书”成为汉代以及后代正书的唯一来源;东汉末年“草隶”演变为草书,改变了此前书写效率低下的状态;钟繇、王羲之等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使楷书在唐代以后成为最主要的字体;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圣迹……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也是我国文字学史上重要的著作。 所以我说,中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功不可没。
谈到书法,这里边涉及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文字学家们认为:汉字经过甲骨文、金文(即“大篆”)、秦小篆,再到隶书,到了东汉时期,草书和楷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我们说到“书体”的时候,一般是指五种基本字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源头,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1.篆书。大篆和小篆都属于“篆书”。篆书源于商周的金文和大篆。它的特点是笔画圆转,结构匀称。
2.隶书。隶书的造型与篆书完全不同了,它由篆书的线条变化为笔划,由篆书的繁复趋于简单,字形由长方渐变方正。
3.楷书。楷书的起源有许多说法,有的认为是汉朝的“汉隶”演变而来,也有的说是魏碑体,还有的说起源于北魏的正书,等等。总之,这些书体的出现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曾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挖掘到东汉早期的陶器残片,上面有很成熟的楷书笔法,这点可以证明,这种书体早在东汉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4.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它们的源流不一,而最早的草书,应该在汉代的“曹全碑”上能找到影子。
5.行书。行书的源头也有许多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它肇始于西晋,晋代的书家一方面继承了汉魏的古拙之风,另一方面又追求妍美流畅的风格,所以晋代的行书既得体又不失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