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人书法家是谁?

通彤云通彤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孔子的孙子孔汲收到其父孔鲤的赐书“五车”,也就是五百辆车子,载书五百卷。 这些车子上应该没有安放卷帙的工具(书籍尚未发明或流行),那么这些书本应当是竹简之类的东西,体积相当大。 孔汲的弟子有子游、子夏等,他们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成员,传承了孔子思想。他们的著作今天已经散失,但是据传司马迁的父亲曾经看过子游的著作,说他的知识渊博,但是语言繁琐;子夏的著作比较简洁,但不太正确。估计他们的书写方式也跟孔鲤一样,字体工整,但是规格不是很严格。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经学家叔孙通为了向皇帝展示儒家的礼仪有多庄重,特意做了一顶高冠,自称能戴这顶帽子走路并且不会颠沛,于是被召到长安,在皇帝面前展示这顶“履端授衣”的高帽。

汉文帝看了觉得很有意思,就问他这是谁规定的,叔孙通就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最后说到:这都是圣上您教我的啊! 汉文帝听他这么说,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赞美自己而不是赞美天子,于是就问:你们儒者是不是常常这样耍宝? 叔孙通一听话里有话,马上解释道:圣人并不是这样,我只是个粗鄙之人,以奉承圣人之道为耻,所以不敢这样瞎搞。 《汉书·五行志》:汉文之时,叔孙通制朝仪,曰:诸侯朝见天子,仪容岂可乱乎?于是精心思,制朝仪。既成而喜,自以为得礼,经明行修矣。然见其仪,则高冠广袖,拂拂然而盛饰也;闻其言,则滔滔然若无所检验,议论数变而规矩靡定也;观其居处,则幽暗而难识也。文帝虽贤,亦颇疑之,谓曰:吾闻古圣贤人,虽有居处,其节度犹不可失;今汝朝服无冠,在家如何?叔孙通答曰:古人未作乐舞,未有官职,未见帝王,故其仪无定而变化多也。今臣宫室皆具,衣服车马各有差次,列侯伯王,各知其位,莫不肃敬。至于醉饱之后,起舞翩翩,至于房中,去冕服,解带散体,孰能执规为之,愿陛下勿疑!

这里叔孙通自称“粗鄙之人”可能还是谦虚了,因为从他的言语举止来看,他不但是一个精通礼仪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应对且思路灵活的语言天才。否则也不可能让汉文帝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并采纳他的意见。 从这以后“衣冠仪仗”就成了汉朝乃至后面朝代儒家学者象征性标志。当然,他们也经常穿平常的衣服讲学论道,但是这种衣冠仪仗一直是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象征。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写了部《笔势论》,提到自己钻研书法的心得体会:

自羲之世,世尚草书,真书绝少。羲之雅好写隶,当时称之。而草书之体,特备精妍。夫行书者,乃后人所追字,前无典籍。昔王右军与谢安共登台山,于松柏间见了此书,因采入笔势,以为楷法。

王羲之这里说的“真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或者正楷,“小草”也就是今草,“大草”就是草书。他说自己家族世代喜欢隶书,但是他本人却对隶书不屑一顾。因为世人的审美一直在发生变化,汉代盛行隶书,人们都以书写隶书为荣,王羲之虽然家学渊源,写得一笔好隶书,但是他不屑于那种千宫一面毫无个性的字体,所以他专攻行书,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行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