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人民币会升值吗?
1999年的时候,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2163亿美元,不到现在的一半;外贸顺差也仅有2700多亿美元(当年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约等于现在的一倍),还不到现在的六分之一。而到2015年,外汇储备已增至3.8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则达到4358亿美元。 这么多外汇储备,到底是怎么积累起来的呢? 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中国以较低的利率,从国外借入资金! 比如2001年到2005年间,中国共借了5000亿美元左右的外债,利率普遍在5%以下,最低的3a期限国债仅2.7%。 (下图中的“其他借贷”指BOP未报告的其他金融投资)
当然,外国政府和中国央行之间相互借钱,本质上还是两国居民之间的跨境转移支付,只是不需要双方都认可罢了——因为我国国际储备中接近1/3是政府债券,所以实际上也是相当于我们拿税收去补贴国外投资者,以低利率从海外融资,再投入国内使用。 这笔账算下来,我们实际上支付给国外的利息加上各种关税、增值税等收入,比对方给我们提供的直接贷款要多很多。
(下面计算中,假设我国每年进口和出口的商品价格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需要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 而1999年时,我国的GDP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却差不多是美国的三倍。 也就是说,美国一个普通公民每年的消费大概是12万元人民币,而中国一个普通公民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美国同类型消费者的四倍。虽然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多,但出口竞争力却相当强。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1999年我国GDP按美元计大概是1.8万亿美元,与美国相差不远,也就是说当时我国国民平均每年的商品购买力大概是3300美元,比实际消费水平要少一半还多! 这其实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缘故造成的。在当时,市场力量还没有彻底改变资源配置,国企仍占据绝大多数行业,劳动力也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这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市场化改革又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供给能力远远超过需求。国际贸易中,自然会有大量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