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毫港币是多少人民币多少?
1993年香港货币改革之前,香港使用的货币叫做“港圆”(HK$),分为“纸港圆”(Paper HK$,缩写为PHK$)和“硬币港圆”(Coins HK$,缩写为CHK$)两种,其中纸港圆又分有面额(Filled)和无面额(Empty)两种,分别用于日常交易和较大金额的支付。 这种货币制度设计跟现在的纸币发行体制极为类似,只是当时没有电子支付手段,所以采用硬币作为辅币,并且为了便于流通采用了“铸币税”的制度即新发行的硬币先换成旧版的硬通货,然后才能流通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元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维持汇率不变,政府只能不断增发钞票,造成通货膨胀的隐患。于是在1983年和1094年,香港都曾经发行过新币种来遏制通货膨胀,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最终香港政府在1993年推出“金融创新”,放弃过去的“铸币税”机制,实行浮动汇率,同时取消纸钞限额,放宽外汇管制,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应对严峻的通胀压力。这次改革使得香港的经济活力大幅提升,迅速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至于你问的二毫是港圆还是人民币,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很难查证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了。不过从记忆中搜寻到的一丁点信息来说明问题:我小时候(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过一次香港,当时带的钱是100块一扎的人民币,在香港的街道上买东西的时候发现一般小店根本不认这些人民币,只认港圆,因为港圆上有面值(对于刚结束贸易赤字的香港而言,外国人手中的美元和人民币都是负值,也就是欠他们的,因此只有港圆才有面值,而当时大陆的钞票虽然也有面值但是很少有人拿出来用,都被银行存起来);但是去大型商场和超市的时候,发现收银员竟然会找给游客人民币!!!!!!!!!!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从国外来的,用的是外汇管制比较松的美元和欧元,而国内对企业也是限量的,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人民币限制,加之当时中国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很多产品都供大于求,因此出口产品往往以美元或者欧元结算,而进口商品大多都以人民币结算,所以外国人和企业手里的人民币其实是比港圆要多的(当然,他们也不愿意直接收这些看似陈旧污秽的“脏钱”)。于是出现了很奇怪的一幕:小商小贩不认人民币,说人民币是“假钱”;大型商场和超市却愿意收人民币,甚至还能找给游客。
现在再看你的问题,显然是在香港被歧视的时候,所以我觉得你应该问问当时的情况是不是如我描述的那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直接去骂那些小商小贩就好了嘛,管他是不是合法公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