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为什么有价值?
从历史角度讲,纸币最早出现于宋代,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货币是以铸币(金属铸币)为主;从世界范围看,大部分国家古代货币也以铸币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纸币诞生之前,以铸币为代表的金本位、银本位制度已经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金和银天然就具有了货币属性。既然如此,再引入纸币这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显然没有必要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为什么当时没有出现“交子”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铸币存在呢?这是因为以铸币为代表的金本位、银本位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发形成的,是市场对金属货币需求的产物,而早期纸币“交子”的出现恰恰是阻碍这种自发行为的政府干预行为的结果!
北宋初期,由于铁钱不足,政府为应付军费开支,滥发纸币“交子”,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于是宋仁宗时,下令废除“交子”,重铸铜钱并推行新法,规定“以钱买债,每贯准换五百文;以钱买物,每一缗准换钱一吊”,这就是说,用现钱买卖的东西,每贯只准兑换一千文;如果用现钱购买货物,则必须根据市面的银价折算成银两缴纳。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尽管此时中国处于铜器时代,但是流通领域的货币还是按照白银/黄金的价格来兑换的。换言之,此时的“钱”虽然主要指铜铸币,但是其价值仍然是建立在金银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铜币的价值来源于金属的自然属性。
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取代铜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明神宗时,规定“凡卖田宅者,先尽银两,而后易货。”这时“银两”的概念已经不再指称银锭,而是专指纯银。清代沿袭明朝制度,但此时社会经济水平已经远低于明代,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萎缩,农产品的商品率也比较低,这就导致“物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作为基本生活资料,其价格(粮食价格)太低,农民生活痛苦,必然引发社会动荡。为了稳定农业,清廷在乾隆年间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耕种的政策,其中就包括限制银两流动,提倡使用银元(含纯银1元,俗称大洋),因为银元可以无限兑换成银两,所以被称为“不兑银两”,又因为银元形状类似船形,故又有“元宝”之称。这样,传统的以银本位为基础的金银复本位制在中国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