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玉璧价值多少?
红山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史前文明形态,因最早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而得名。距今约5000~6000年,与舜禹时代处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和环等,这些玉器大多是作为礼仪用品使用的。 红山文化的玉器以优质玉材著称,大多呈青色,少量为黄色。器型多规整,如璧,几乎均为圆形;璜,均为半圆。纹饰多阴刻线,有的还带磨痕,像是经过抛光处理但并未彻底完工的样子。
这类形制和纹饰的玉器在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地也时有发现,说明这是一个文化特征明显的考古学文化体系,而不是某个地区独有的文物遗存。 但这些玉器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是在少数玉璧上出现了极少的勾云纹。这种勾云纹实际上是一种雕饰,而不是器物的原始纹饰。由于早期玉器出现磨蚀之后无法重新雕刻,这种带有勾云纹的玉器显然属于二次乃至多次加工的产物。
从表面上看,这些玉璧与良渚文化或是齐家文化的玉璧并无不同,都是先制作出大体的轮廓形状,然后在内外壁进行磨饰,使其达到一定的光洁度和尺寸要求后,再进行精细的雕琢。但若仔细比对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的痕迹。在个别玉璧的表面,有呈放射状分布且交叉成“米”字的浅沟痕,这是由于在加工时,将玉坯用木棒捶打,使原料成形的时候留下的痕迹。
更为特殊的是,在这些玉璧的内缘上,都带有一段被磨损得光滑圆润的斜坎,其位置恰好位于通常的缺口处。这段光滑的斜边显然不是形成于玉器出土之后的侵蚀作用或者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而极有可能是由于在玉器制造的过程中,玉坯的上下两块板子接触的地方产生的毛茬,在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将其磨平所留下的。因为如果将两块料合在一起进行打磨的话,那么必然会在其中留下痕迹并且很难清洗干净。
以上这两种特征只有在红山文化玉璧中才有发现,在其他时期的同类器物上则绝无仅有。因此可以说,它们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