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有什么收藏价值吗?
1955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行粮食统购券(简称粮票);1957年起改称收购券。由国家授权单位发给个体农民和集市贸易中的个体工商户,凭证到指定的粮食部门购买规定的粮食品种。1954年国家为了实现对农民的购销计划管理,保证国家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多的粮食,同时避免人民生活无保障而发放的一种货币等价凭证。
它分为全省(市、县)通用的“通用粮票”和限制使用的“专用粮票”两种。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逐渐被市场机制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取消了粮票的使用,至今已经30多年。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粮票虽然已退出流通领域,但其独特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发现和认可。 中国最早出现的粮票是195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印制,共印制了20亿张。以后又出现了省、市级粮票,以供不同地区的人民购买粮食使用。这些粮票面值最小的是几分,最大的高达50斤。由于当时物价较低,这些面额不大的粮票购买力也不弱。如1955年北京市民每月的粮票消费额度为6斤,而1957年就上升到14.5斤。
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军用粮票、专用粮票、地区粮票和单位福利粮票等等,种类之多,覆盖面之广,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
目前,中国已经发行的各类粮票大约有500多种,而这些粮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制或发行的,这也使得我国的粮票具有了一定的金融属性。另外一些特殊年代的粮票,比如三线建设时期的“兵团粮票”以及“两弹一星”专供粮票等等,因其特有的时代烙印,其收藏价值也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