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件金砖有收藏价值吗?
我们得看看什么是“残件”! 一般把雕刻完成后,从雕件上拆解下来,但未被使用(尚未镀金、未粘糖粉)的零部件称为“残件”。这些残件由于没有经过最后工序的处理,其表面会保留一些雕刻的痕迹,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磕碰、划伤等缺陷;而且,因为并非最终成品,其形状也会不太规整。当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残件都是单件,不连缀,无法成对或成套。
其次,我们来判断“残件”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我分为几个角度来回答。
1.从艺术价值来看 如果一件艺术品毫无美感,那肯定不值一提,更谈不上有价值了。对于金砖来说也一样,如果一块金砖,连基本的造型、纹理都不符合审美,那它必然没有多少价值。所以,当我们评价一块“残件”时,可以把它放在“完品”的角度去考量。
2.从历史价值来看 金砖最早发明于元朝,由宫中造作坊生产,主要用于宫廷内部祭祀、庆典、礼佛等活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大规模制作金砖并外供,用于京师及各地衙门屋宇的修葺。而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为了修筑圆明园,从江南采办大量砖料,其中就有黄砖。这些珍贵的史料都记载在《明史》、《清史稿》之中,如果这块“残件”能够提供一些相关的线索和证据,那它的历史价值就不可忽视。
3.从科技价值来看 每一块金砖的制作都是非常繁琐的,要经过选矿、冶炼、提纯、做坯、刻工、烧炼、镀金等多种工艺,才能最终完成。其中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成品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如果冶炼时的温度不到位,那么砖坯中的铜元素就不能被除净,烧结后的黄金砖就会呈现红色;如果烧结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金砖出现微小的变形或者裂痕…… 每一块成功的金砖都是成千上万次的试验、经验积累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块“残件”所反映的制作过程,来推测当时工匠们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所以,只要这块“残件”能带来一定的科学价值,那就说明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从文物价值来看 判断一件文物是否珍贵,有两个衡量标准——稀缺性和完整性。 同一类型的文物,越是完整,数量越少,价值越高。反之,即使一件文物很完整,但如果属于某一类型的文物数量众多,那么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残件”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那些已断裂或已遗失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