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金砖是什么样的?
前一阵子,家里翻出来一块“金砖”,问我这个行内人值不值得收藏。 先说一下结论。 在目前这种贵金属价格下,任何声称是“金砖”的文物,都不值得购买! 因为无论多么拙劣的仿品,都是用低成本的金属材料做的,它再粗糙,也有一定价值。而真正的“金砖”,早就因为岁月侵蚀、战乱等原因损失殆尽了。 现在所谓“金砖”,无非有以下几种:
1、袁世凯洪宪帝制时期,为了造势,让天津造币厂用银铜合金按古货币形制铸造的“袁大头”。因银元正面印有袁世凯戎装像,俗称“袁大头”。由于当时全国生产银元不多,质量也不算很高,于是各地都用廉价原料制造假“袁大头”,以牟取暴利。
2、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纸钞,叫做“法币”。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为稳定物价,增加民众对法币信心,特委托中央银行用黄金储备(当时全国的黄金储备量只有300吨)以及白银(当时全国的银产量大约4万吨)储备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即每一张纸币兑对应的一克黄金或者一吨白银,印制了“法币”。但因为通货膨胀实在太厉害,不过几年时间,这些黄金和白银就都流失到国外了,而这些“法币”自然也就成了废纸一张。
3、伪满洲国在日本占领东北后,在沈阳成立“南满炭矿株式会社”,专门开采抚顺煤矿,并在1936年,利用煤炭生产的副产品——煤焦油,提炼出7.5公斤纯镍,用做制造铸币的材料,制作了一种“伪满币”,以代替日本的军票,流通于关东地区。该币正面点据中央者,为一六瓣合成圆形,中嵌一十字线,故又称为“六角星”伪满币。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东北,这些“伪满币”也就变成了“伪币”,成为非法货币。
4、国民政府留下的最后的“家底”——两堆金矿砂。1948年,为了挽救金融危局,国统区财政经济委员会核定发行“金圆券”,规定金圆券兑换人民币1:200;同时,还规定黄金、白银的价格,以每两30万元定价,并限令民间所有的黄金、白银全部交出,换发新币。 后来,为了弥补金圆券发行数不足的漏洞,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学楼里用蒸汽锅炉烧炼黄金,将金圆券发行到了市场。
5、台湾当局在1949年到1950年间,为了应对大陆的“币制改革”以及苏联和美国对华制裁,曾经在美国的扶助下,从日本购买过金粉16.5万盎司(约合550吨),由美国铸成金币,作为“国币”,即“中华民国金圆券”,并允许向美国兑换白银(当时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白银储备在美国)。但后来,台湾当局还是无力支撑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元外汇大量缩减,到1958年时,已经减至不足1亿美元。为此,台湾当局先后四次增发金圆券,使得这张钞票的发行量达到了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