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剃头刀钢质如何?
在我国传统的六大长寿民俗习惯中,有“刀剪平顺,不皱不服”一项。意思是说,头发乌黑浓密,手脚灵便轻捷。不缠足,不蓄长指甲,不挑衣服,不摆老资格。人生百岁,不一定要吃发胎之食,但须“多食甘雨”、“多食蔬果”,因野菜野草,生长于风水清秀之处,因而有“不老蔬”、“延年菜”的美誉。
据古医书记载:“夫发之造化,因于血之余,而发又为血之润养。故血盛则发润,血虚则发枯。”并引《仙术》云:“发者血之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若要发不长,常宜清净其意,故尔血气亦不盛,则髓海不足,发亦不润矣。”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秃顶是人们长久忧虑,惊恐,使思虑过度,伤损了元气的表现。而头发的生长和衰退,又和人体的旺盛衰弱有直接关系。
西医解释:头发的生长与脱落还与季节有关。春末至初夏,头发的生长相对较好,夏至后稍显稀疏,立秋后再度茂盛,秋尾脱发最甚,头发稀薄,呈稀疏状态。
头发的生长也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身体虚弱者容易脱发。头发的颜色和光泽也受身体状况的影响,如果身体营养不良,头发就会枯黄;如果营养状况很好,头发就明亮富有光泽。同时人们在梳头时会发现,头发两侧掉发严重,因为两侧是身体神经密集的部位,常受到刺激的伤害,使神经机制不平衡,毛囊受到刺激,使得头发早白,脱落。
传统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头发都是很主要的,男人以头发为尊,拥有茂密的头发代表健壮,所以男人的头发是必备且很重要的,而女人在头发面前,是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的,哪怕是命都可以换的,可见头发对女人是何等重要了。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蓄发,是因为西方列强硬将刀剪横纵在脖颈之上,强迫中国男人脱下冠帽、剪短头发,以达制伏反清志士和逼迫中国人就范的目的。
清军入关之后,由于信仰的巨变,大批汉军降将降卒被迫扬起胡心,改习满民习俗,包括削发。也有部分降将因不堪忍受而不肯屈服,宁死不屈的人很多,如明代最后的护军统领黄斌,绝食不服,在剃发令下达的第二天即投河自杀。
清定鼎中原之后,清帝曾七次下令削发薙(剃)发,强制推行全民剃发,使全国掀起了反剃发的抗清斗争的高潮,以李定国、郑成功为首的抗清武装屡次北伐,许多天南海北的反清志士们,都想尽一切办法,保存下一股爱国的怒气,一个完整的头发,因为他们知道,头发是华夏儿女的荣誉,是汉家精神的象征,是永远不可能舍弃,甘愿剃发的。
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的日益高涨,才使中国男子逐渐恢复了华夏簪缨的遗风。现代的中国人仍然崇尚且珍惜着头髻上的这片“绿叶”,以显示男人的精气、干练而威严。
因为一把剃头刀就是一把带血的锋利匕首,所以,在中华民国的建立初期,清帝退位的同时,剃头令随之废除,留头还是剪发便成为许多文人学者争论的热点。“发之造化,因于血之余”,因而对头发的养护与寿命的延长,便成为养生学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