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三部曲有收藏价值吗?

祝恺的祝恺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吕楠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摄影人,在人生前半段的多数时间里,他都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在大家还在使用胶片相机的时候,他已经是拥机入户的“专业”摄影人才了。用他的话说,“我是用胶片照完最后一张照片,便顺势进入了数码时代的。这是多大的幸运呀”。

如果说前期走运是上天眷顾的话,那么吕楠后期拥有大批收藏者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炒”出来的“奇迹”。在不少摄影人的印象中,国外的一些著名摄影家,诸如萨尔加多点、尤尔·克瑞斯和安塞·怀斯等的摄影作品,由于有人疯狂“追棒”,其价格也翻了天。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许多很有价值的影像作品却无人问津。

其实,从艺术上来说,在国内有关历史、人文摄影上,吕楠的作品是不错的。他曾在三年的时间里,跑了中国170多个县,拍过40多万张照片,最终选出300多幅,以《黄河》、《长江》、《太行》组成其代表作“三大系列”。

看过吕楠摄影作品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印象:画面色调偏暗,没有明显的明暗对比,人物都“缩”在暗处;构图则偏于一面,且往往在画面中占比较小。对此,吕楠解释说,这些作品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拍的,那时没有手机,人们生活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受当时照相水平所限,他自己也想尽力把照片拍得稍显明亮一些。这次展览他特意选了光线处理比较柔和的照片。

事实上,早从1996年《黄河古吹笙》等作第一次展览时,吕楠就为他特殊的拍摄手法做出过说明。他说,他的拍摄目的并不是为了收集某一事实或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史料,他的拍摄视野远远超出这些;他的拍摄手法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更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努力去除自然客观性、主观意向性和图像的人文性。

当然,在欣赏吕楠的三部曲时,一些观众更多注意到的是他的拍摄手法及其呈现出来的历史、人文价值,至于他是否将照片中的明暗及影调处理得更好一些、抑或光线处理的更柔和一些并不影响人们对整个作品的解读。这种想法只有一半对。从表达人的内心和生活的角度上看,吕楠没有将图像处理得明亮一些、鲜艳一些好像也没太大关系,但若从商业性收藏的角度上看,由于人们多数习惯将深色图像翻拍成彩色或单色照片,若画片为深蓝色或深棕色,要按正常的彩色制作程序加以翻制,则成品蓝色和棕色的外框(如没有框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对于藏家而言,这几乎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做法,将一张黑片放到大相框中,既显不出主题的美,也不能突显主人的高雅,更不要说起到装饰的效果了。所以,吕楠的作品要想走进商业性的收藏空间,调整画面的影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虽然笔者觉得这样做并非必要,因为作品的文化价值终究要由作品的影像本身来表述和实现。不过,对作者本人而言,这么做既不会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又为市场接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有利于作品价值的实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