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没有发行三元的铜币?
其实中国早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三元铜币,不过清朝的三元铜币,它并不是以银币作为本位的,他的三元只是单纯的一个象征,他并没有其他的含义。而真正开始有含义的三元铜币,并且把它作为本位的铜币,是中华民国发行的。
当时中华民国的时候,有个所谓的金本位币制。当时的三元铜币,其实是铜镍合金,它其实是作为一种辅币来使用的。由于它的边缘是一元钱的齿边,所以它具有充当兑换券的职能。同时,由于其表面上的图案为面值三块铜元,所以也被作为普通的流通币来使用。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临时政府财政部公布《铜元暂行办法》,确定以壹圆银元为壹担铜元的本位,规定一担铜元重为七钱二分,成色为保证,纯度为99%,并订明铜元只能在本省通行,不许剪切伪造成色,不准出省流通。同年4月,发布《铜元厂暂行章程》,以生产五文、二文、一文三种铜元为主,平均工价每千枚铜元合银元三圆五分钱。
可见当时规定的是以一圆银价为600枚铜元的本位。也可见当时的三元铜币,其实是1800枚铜元。从材质上来讲它属于银铜合金,从重量上来讲,他又是1800枚铜元的本位。而后来由于国民政府实行银本位币制以后,三元铜币就被大量的收回,而代替他的,则是我国著名的袁大头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