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有哪些作品?
荷兰画家皮埃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年)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虽以抽象的画风和几何造型的简洁性著称,他并不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事实上,他始终关注真实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形态,并以非洲艺术和日本艺术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
在1923到1930年期间,他主要的作品都是几何图形,色彩和形式的相互关联,这也是他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期间的过渡。1930年,蒙德里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始减少几何图形的数量,并且强调色彩的相互作用。1937年,他的风格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了带有高度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线条和色的排列组合。
蒙德里安绘画内容的主题从客观的自然环境到抽象的几何图形和点线面,再到音乐和神学,可说是涵盖面极广。他喜欢把不同内容放在一起,以显示其统一性。
对于现代艺术,蒙德里安有句名言:“抽象是客观的,现实主义仅是主观的”。这大致可说已成现代艺术的经典理解。虽然,蒙德里安未明言艺术应如何,但现代艺术的探索方向已相当明确。
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蒙德里安的艺术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研究和欣赏。他画布上的线以及色块的排列构成被广泛解读。
二战后,蒙德里安的作品更常被引申到艺术心理学和人类精神领域的解释,特别是他后来的作品,充满曲线和动静结合的力量,有时显出超自然的宗教感情。
尽管他的绘画后来看起来似乎更超然物外,但蒙德里安自己却很少表明他的宗教关切。在他的文章和谈话中,他更多地谈论艺术的社会意义。
蒙德里安作品
从具体描绘到抽象造型,再从抽象造型回到具体描绘,蒙德里安一生的艺术创作可概括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890至1915年。这一时期,蒙德里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画风景、肖像和静态物体,强调形态和质感的表现。1911年3月,蒙德里安与妻子妮妮一起徒步旅行,途经荷兰莱茵斯贝克镇附近的多尔河时,被河畔景色所吸引,于是开始描绘当地优美的自然景物,这时期的一些作品,如《森林边的路》、《小河畔》、《多尔德布罗克乡村景》等,都是写实地表现眼前具体景物的逼真图像。
在从军期间(1914-1918),蒙德里安还在业余时间坚持绘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控制了荷兰,蒙德里安在荷兰被盟军解放期间(1943-1945)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间暗房中,才得以保存了一批早期的绘画和手稿。
1944年6月,荷兰警察突袭了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蒙德里安暗房,并在一位名叫安东·斯凯斯的朋友的帮助下把他藏匿起来。5天后,蒙德里安在斯凯斯家窗外的建筑工地被一颗德国流弹击毙。第二年,他的遗作展出,有25000多观众前去参观。
从1919年到1930年,是蒙德里安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在继承印象派和立体派的基础上,探索艺术形式和色彩的抽象表现。1920年5月1日,在荷兰文森堡宫举办了一次被称为“变化的画展”,参展的有15名立体主义艺术家,其中也包括蒙德里安。在这一展览中,蒙德里安的绘画开始出现线条和色的结合,并以带有角状结构的网格来分割画面,这些特征已成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基本元素。
1925年,即成为抽象画派的主要成员“风格派”(De Stijl)的创办人和编辑。蒙德里安于1919年发表的《艺术的结构》一文,已成为抽象表达理论的经典。1926年,他的绘画风格发展成黑白分明的风格。1927年,他不再绘制彩画,1930年,完全改用黑色和白色。这一时期的其他绘画技巧,如直线排列为一个单元格,横向或竖向延伸,由一系列这样的单元组成。他在艺术中探索直线、配色和空间的构成。
本文首发于:艺术鉴藏网
蒙德里安的作品大多数是画在帆布上的,他的独特风格是高度程式化的几何形状和色块。蒙德里安的风格和观点对许多其他艺术家有极大的影响。他对东方哲学和冥想兴趣甚深,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