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圆补多大?
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将清代宫中女装的圆补认为是满人的习俗。其实,只是康熙以后,因为满人入主中原,才普遍地体现在贵族妇女的衣饰上。此前,包括明代,妇女的裙子上都有像补子一般大小的圆饰,样式基本相同,只是材质有丝织和竹织两种,图案多以寓意吉祥的仙鹤、孔雀为主,还有松竹梅、龙凤、鸳鸯、麒麟等。到了清代,圆饰的质地、颜色和尺寸都有变化,还出现了各种吉祥物,譬如灵芝、佛手、烟壶、葫芦、荷花、香草等。其颜色也渐趋丰富,有绿、紫、粉红、翡翠、蓝等。以八团花云缎衣例,其前后襟及两肩,共缝有八个以动物纹路为主的“补子”,就是仿明代鸟羽图案的“补服”而制的,这是属于“蟒衣”的一种,专为大臣及宗室成年男子所穿,以示荣宠。
在男服上衣中,亦有以圆饰为补子的,主要是“曳撒”及“贴里”。“曳撒”是一种宽衣,“贴里”式较紧身,二者均为马裤型。在圆饰的用料上,也以贵重的捻纱为主,花纹多见雄鹰、狮虎、鹤鹿、山水、花木等。至于“补衣”,即今之背心,其用料和织法颇似于今之汗衫,故又称“一斗衣”。
清代宫中还风行一种以丝绸为原料的圆补,形状如钱包,底为椭圆形,裁制时两腋还留有若干连接处的系带,所以腰腹之处较紧,腋下有两旁开衩。其上用各种颜色丝线绣有日、月、星辰、鹊桥、仙子等图案,配以蓝色缎子为衬底,更显瑰奇华赡。其用途虽与男服中的“补服”相近,似只为贵妃、命妇等人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