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材质什么铜?
中国的铜合金种类,素称多样,俗称有紫铜,白铜,黄铜,青铜等多种,而黄铜之中,又有清黄和火黄之分。清代铜钱,从顺治五铢直到光绪末年,一律为黄铜,成分为60%铜,40%锌,呈青黄色,含铅量在5%以下。
民间俗称的铁钱,其实并非铁质,而是铜含量少,铅含量高的劣质黄铜。试验证明,一枚清钱,铜锌含量为60%和40%,抗拉强度在170---210牛顿之间,伸长率为12%至16%。若降低铜含量至50%,增加铅含量达8%,抗拉强度立即降至125---155牛顿之间,伸长率也变为11%左右,一枚小平钱的周长,也只能拉伸到约90毫米,再继续拉伸就会断裂。
目前市上所见伪造的清代传世古钱,多为翻砂铸造。虽然这些伪钱,也使用黄铜材质(成分有的接近60%,40%,有的铜含量比清代官铸钱还要高,有的则偏在55%左右),但其工艺为现代设备,金属在高温下与氧气充分融合,冷却后表面变成光滑、明亮、暗淡的杏黄色,俗称刚出炉的颜色,再进行伪造包浆和人工做旧处理,很难掩盖这种本来面貌,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仍可找到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