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马鞍戒什么造型?
明代中期以前存世下来的马鞍多为圆翘形,这是由于马的肚腹、腰背部形状所决定的。清代的马鞍为扁翘形,与明代马鞍相比,其鞍桥较低、鞍池较浅,前后翘都较扁宽,而明代的马鞍前后翘较高且内敛、瘦窄。这种造型在使用时有悖于马的生理机能,所以清朝人便想出一个“土办法”——把马长期栓在桩上不吃料,饿得无力后弓背驼肚以适应鞍型,达到所谓“马合鞍”的目的。这种做法造成了马难饲养、难调训。所以清代出战的战马多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日本等国购买而来,这些马匹大都是血统优良、体魄健壮的骏马。“马合鞍”是清王朝的残暴、专制和畸形审美心态的体现,它是对明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破坏。这种畸形美也反映在建筑、家具以及木雕工艺品和民间美术上。